起義路

起義路

廣州起義路,通稱起義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於人民公園以南,海珠橋以北。全長1220米,寬14-22米。以廣州解放紀念碑作起點,為南北向單行線。民國8年(1919年)闢建取名維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維新變革之意。民國37年(1948年)改稱中正路,1950年複名維新路。1966年後,因路有廣州公社舊址,改為起義路。

介紹


起義路
起義路
起義路
起義路
起義路南北朝向。北接中山五路,南至海珠廣場
海珠橋北橋頭直對著的廣州起義路,長為一公里多,寬為10多米。在這裡的居民指著就近的海珠廣場雕塑說,這是一條讓他們驕傲不已的路。因為在1949年10月,解放軍循著這條染滿先烈鮮血的路,解放了廣州。

歷史背景


1919年,市政府拆內街建路,定名為維新路,是當時廣州最寬闊的馬路之一。取名原因,是因路段穿過清朝衙門空地而拆建,如撫台前空地、按察司等,取其維新變革之意。1948年,曾改名中正路。1950年,複名維新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局改稱廣州起義路至今,以紀念“廣州起義”事件,這條路的掌故來源就是1927年12月的廣州起義。當年起義開始后,設於該路的舊廣州公安局和舊保安大隊,也遭到了工人赤衛隊和起義士兵的攻擊。
激戰中,敵人的裝甲車被打翻,舊公安局局長朱暉日倉皇爬牆逃走。這時,有6名女赤衛隊員,扛起紅旗就沖向舊公安局的門樓。這些女隊員分三批衝鋒,欲把紅旗插上門樓,但都先後犧牲了。最後,男隊員又沖了上去,直到頑敵被全部消滅,讓紅旗飄揚在門樓上為止。於是,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原公安局所在地,就成了東方第一個蘇維埃誕生地。
然而,東方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更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對工農革命的仇恨。他們調集重兵,集中向革命力量反撲,新生的“廣州蘇維埃”終因寡不敵眾,退出了廣州。

特色


起義路位於廣州市中心,而且在廣州城市中軸線上,沿途有很多重要機構。北段集中有經營印務、旗幟、禮儀用品的商店;南段則因鄰近高第街和大新路鞋業城,有較多鞋料、服飾等店鋪。另外,起義路現在路面彎曲不直,是由於當時當局為保留“千頃書院”(現中國社會主義學院廣州分院),不能拆除修路而成,以至中、南段出現彎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