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築
古代修建牆體的一種技術
版築,我國古代修建牆體的一種技術,指築土牆,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就成為牆。
版築技術也叫做夯築或夯土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可以發現,當時人們就掌握了較為成熟的夯土技術。現在可見到的臨洮秦長城及漢以後的許多段長城,就是夯土版築而成的。
版築
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漢·趙岐註:「傅說築傅嚴,武丁舉以為相。」
(1)兩種築土牆的工具。
《孟子·告子下》:“舜 發於畎畝之中,傅說 舉於版築之間。”
《漢書·英布傳》:“項王 伐 齊,身負版築。”顏師古 注引 李奇 曰:“版,牆版也;築,杵也。”
(2)築土牆。
用兩版相夾,填泥其中,以杵搗實成牆。
《周書·寇儁傳》:“梁 遣其將 曹琰之 鎮 魏興,繼日版築。”
《明史·忠義傳一·許逵》:“縣初無城,督民版築,不逾月,城成。”
(3)泛指土木營造之事。
唐杜甫 《泥功山》詩:“朝行 青泥 上,暮在 青泥 中;泥濘非一時,版築勞人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王撫軍 因之大興版築。”
(4)指土牆之類的工事或圍牆。
《左傳·僖公三十年》“朝濟而夕設版焉”晉 杜預 註:“朝濟 河 而夕設版築以距 秦。”
唐歐陽詹 《二公亭序》:“台煩版築,榭加欄檻。”
(5)借指土木工匠。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邱園版築,尚想來儀;公室皇枝,豈不虛遲?”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孟子·告子下》
古人建房造牆,在很長一段時期不是用磚,而是築土成牆,即“版築”。我國很早就採用版築技術。《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是殷代國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為人築牆,為武丁訪得,舉以為相。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我國戰國時期發明了磚,但直到秦漢,磚是用來砌築墓室和鋪地面的,不用於造房。用磚來砌牆造房是比較後來的事,而且應用範圍有限,一般百姓民居仍用版築技術建造。直到今天,有的地區仍然使用這種辦法築牆。墼(jì)土坯。我國很早就用版築技術築牆建房,後來又使用土坯砌牆。戰國時代雖然發明了磚,然而直到秦漢,磚還不是建房材料。但由於墼和磚都是用土做成,形狀相似,所以東漢時也有把磚稱為墼的,不少出土的漢磚上都有“墼”字。用土坯砌牆建房是我國古代主要的建築方式之一,直到現在我國北方農村地區還在採用。
漢代建築是以夯土與木框架的混合結構為主。版築法在龍山時代出現,至漢代已經充分成熟,被廣泛採用。版築施工,須先立擋土版。兩側的擋土版名榦,又名栽;前端的擋土版名楨,在漢代又名牏。為防止擋土版移動,須在版外立樁,並繞過樁用繩將版縛緊。此繩名縮。將楨、榦等物縛植完畢,即可填土打夯。打夯的動作名築。進而,打夯的工具(夯杵、夯頭)亦名築。夯杵多為木製,夯頭有石質、鐵質。夯完后,砍斷縮繩,拆去牆板,這道工序稱為斬板。夯築高牆時,須搭腳手架,要在夯層中安置插竿。施工完畢,拆去腳手架,壓在夯土中的插竿還能起到加固作用。
漢代也有用土坯砌牆之法,但土坯牆牢固不及版築,故常與版築法互相補充,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