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牧特依

瑪牧特依

“瑪牧特依”,漢語譯為《教育經典》,是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的產物。 《瑪木特依》有著久遠的歷史,它的流傳主要是通過背誦、口耳相傳和手抄的形式,體現在彝族的各種民間格言、詩歌等傳統的民間文化中。因此《瑪木特依》是經歷了一個長期逐步形成的過程,但是千餘年的形成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考察。

簡介


“瑪牧特依”,漢語譯為《教育經典》,是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的產物。在彝語里“瑪”意為教育、訓導、勸說之意,“牧”意為智慧、明智、優良之意,“特依”意為書、經,“瑪牧特依”就是“教育人們做事做人的經書”,也譯為《教育經》、《訓世經》、《訓世詩》等。因系音譯,《瑪牧特依》有時也被譯為《瑪穆特依》、《瑪牡特依》等。

歷史源流


直到現今,《瑪木特依》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版本。
在彝族社會中,對《瑪木特依》的著者民間還有兩種傳說:一是說《瑪木特依》是由古代一名叫阿卡拉子(又名巴卡拉子)的人所著,並說阿卡拉子與石爾俄特是同一時代的人,連有關石爾俄特的傳說也是他寫進去的;另一種傳說《瑪木特依》是由名叫阿都爾普的人所著。呷阿牛子仆,阿卡拉子,阿都爾普三人中,阿卡拉子更久遠一些,其次是呷阿牛子仆,再次才是阿都爾普,可阿都爾普距今已有三十至四十代了,如果按每代30年推算,也有千餘年時間了。因此《瑪木特依》是經歷了一個長期逐步形成的過程,但是千餘年的形成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考察。
從《瑪木特依》所包羅的彝族社會歷史、等級關係、思想發展、辯證法、文明進步、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來看,它不可能是出自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無數代彝族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長期口頭流傳的基礎上逐漸定型的。

特點


彝族的創世詩、歌謠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世俗書和畢摩書籍兩大類,《瑪木特依》是屬第一類里關於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它是一本各階層人士都要了解和學習,並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的書。同時,在表達特徵上運用詩歌語言,體現了彝族的“詩性精神”。《瑪木特依》在四川、雲南部分地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孺婦皆知,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民眾性,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際關係行為準則、倫理道德思想的規範。

內容


《瑪牧特依》的內容很廣泛,涉及歷史、地理、天文、曆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但它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內容,有針對不同人群的內容還有針對不同性別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