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
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
灰色陶器。陶器的顏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燒成氣氛有一定關係。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鐵的化合物,它起著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燒成溫度,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中,能使陶器呈現各種色澤,灰陶即是在弱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控制還原氣氛,是燒成中比較進步的工藝技術,因此灰陶一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才佔主要地位,如中原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後期和東南地區的石峽文化及曇石山文化等。
目錄
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灰色陶器。它的燒制原理是:坯體入窯以後,用還原焰焙燒,陶胎的鐵氧化物還原為二價鐵,使陶胎現出灰色。燒成溫度一般在840-900攝氏度左右。最高可達1100攝氏度。根據胎質的粗細及含砂與否,可分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後期等都以灰陶為主。
夏代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商、周時代,則占絕對統治地位。灰陶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大類,前者用作飲器,食器、盛儲器和其它用器,後者用作炊器和部分飲器。商代已用灰陶製作建築用陶的陶水管。由於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發達,灰陶器僅作為一般日用器,其花紋裝飾也就比較簡單。灰陶的日常使用一直延續至今。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後期等都以灰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