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儲蓄
企業儲蓄
企業儲蓄在國外有時又稱為公司儲蓄,是指企業的保留盈餘,即納稅後的企業收入減去分給股東的股息后的剩餘。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當中普遍佔有較大比重。如2002年美國的企業儲蓄占GDP的比重為10.3%,法國為9.5%,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則高達19.4%和14.8%,中國則達到14.3%。
關於企業進行儲蓄的動機,凱恩斯在其名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曾作過如下概括:
①進取動機——取得資金,以便能進行更多的資本投資而又不承擔債務或在市場上籌資。
②流動性動機——取得流動性資產,以便對付緊急事項、困難情況和經濟蕭條。
③改善動機——取得逐年增加的收入;這可使經理們免受批評,因為,由於儲蓄而帶來的收入和由於效率而帶來的收入很難加以區別。
④財務上的謹慎動機以及處於“正確的地位”的迫切願望使得儲備基金超過使用者成本與補充成本,以便能在資本設備被磨損凈盡和老化到不堪使用的期限以前(而不是以後),清償債務和收回成本。這一動機的強度主要取決於資本設備的數量和特點以及技術變革的速度。
馬克思則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性和資本積累的角度分析過企業儲蓄的問題。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
概括而言,企業進行儲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擴大再生產。當企業面臨較好的生產和銷售形勢時,就需要擴大投資,購買用於生產的設備和建築物,增加產能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而一個企業想投資於新資本時,如不考慮稅收的影響.從理論上說它既可以選擇利用自有資金,如企業的保留利潤等,也可以選擇在金融市場上借貸,比如說從銀行獲得信用貸款,在債券市場上發售公司債券,或在股票市場上出售公司的股份。這就是著名的摩迪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和Miller,1958)。摩迪利安尼和米勒認為,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企業儲蓄與投資的關係是通過資本市場來確立的,借貸雙方享有同樣的信息,他們之間可以自由選擇。在假定沒有稅收和破產的前提下,企業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其資本結構,如債務和資產的比例,而是由企業的資產總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對於兩個營業額和利潤水平都相等的企業來說.如果其中一個企業主要是通過外部借債來運行,而另一個企業卻主要是通過自有資金來運行,只要它們的資產總額相等,那麼它們的市場價值也是相等的。這就是MM定理的核心。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MM定理的前提條件並不成立。當企業想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時,經常會面臨籌資限制——對它們能在金融市場上籌集到的資金量的限制。這一點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更為普遍。籌資限制使企業只能根據它們現期的現金流量而不是預期的獲利性決定自己的投資,從而錯過有利的投資機會,給企業帶來損失。為避免出現這種:隋況,企業往往會進行自我儲蓄,以便在投資時更多的使用內部資金融資。而企業儲蓄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現在的希望和過去的經驗,取決於資本設備的規模和技術水平。
企業儲蓄除了能為投資提供資金來源以外,也有助於解決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使企業能更容易從金融市場上獲得資金。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指廠商比潛在的外部投資者知道更多有關其投資項目的信息。這是因為投資者通常和廠商接觸很少而且只有很少的有關廠商活動的專業知識,因此對企業缺乏充分的了解。不對稱信息導致了投資者和廠商之間的委託一代理問題。這使得投資收益中的一些風險通常由投資者而非廠商承擔。例如如果廠商知道某個項目風險很大,則它就會只是借錢,或者廠商選擇高風險策略而非低風險策略,即使這樣做會減少預期收益。不對稱信息的存在迫使投資者在投資時會對廠商進行甄別,擁有更多自有資金的廠商由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業家的“道德風險”行為,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因而更容易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總之,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企業內部籌資的成本比外部籌資要便宜得多,也比外部籌資方便得多。基於以上原因,企業儲蓄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在國民儲蓄當中都佔有一定比重。
企業儲蓄多少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①企業利潤總額;
②投資的預期收入與投資的機會。
企業儲蓄在資本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企業儲蓄在國民總儲蓄中佔有較高的比例,而且還在於企業儲蓄的再投資往往是經濟成長過程中資本形成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