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華
國際著名無機化學家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1985年任詠華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後進入香港城市大學任教;1990年轉入香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講座教授;2001年38歲時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2005年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該院化學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任詠華主要從事超分子自組裝和有機凝膠,光致變色材料,金屬有機、納米簇和納米材料,分子材料學,光電材料,發光材料和發光化學感測器和生物標籤等方面的研究。
任詠華 早年
1988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后,進入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現香港城市大學)新成立的應用科學系,擔任初級教職,並為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訂購了第一批化學圖書,為實驗室訂購了第一批燒杯和化學藥品,並承擔本科生教學。
1990年,轉入香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90年-)、高級講師(1995年)、教授(1995年-1997年)、講座教授(1995年-1999年)、化學系主任(2000年-2005年) 。
任詠華
2005年,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獲得福布萊特傑出學人獎。
2011年,獲得歐萊雅-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西柏格講座學者。
2015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該院化學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同年獲得英國皇家化學學會Ludwig Mond Award 。
研究綜述
任詠華 工作
1992年,任詠華從倫敦返回香港之後,開始有機金屬發光體的研究,製備出了長壽命的冷發光有機金屬,激發態壽命在微秒量級,比綠色熒光蛋白和其他熒光材料的激發態壽命還長,促進了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展。她的課題組製備出溶液穩定的磷光材料和磷光劑,可以很方便地沉積在玻璃、塑料等各種表面上,可用在有機發光器件上,任詠華還研究了非常規結構的發光材料,比如金屬凝膠、球狀膠束和柱狀納米結構等,通過控制材料的結構,能夠得到性能更好的材料。系統地設計和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和化學感測器配合物;利用各種橋連配體,設計及合成了多種多核金屬簇體系的發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結構上呈剛性及線性排列的優點,設計了新型有機金屬錸、銅和銀的發光剛性棒材料;以弱金-金成鍵相互作用作為開關的新概念,設計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號感測器及光電開關的雙核金冠硫配合物。
至2013年,任詠華髮表了347篇期刊論文,申請了29項專利,撰寫6篇專著章節,出版了2部專著。
代表性論文
1. Anthony Yiu-Yan Tam, Vivian Wing-Wah Yam,* “Recent advances in metallogels”, Chem. Soc. Rev., 2013, 42, 1540–1567.
2. Jacky Chi-Hung Chan, Wai Han Lam, Hok-Lai Wong, Wing-Tak Wong, Vivian Wing-Wah Yam,* “Tunable Photochromism in Air-Stable, Robust Dithienylethene-Containing Phospholes through Modifications at the Phosphorus Center”,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1504–11508.
3. Wai Han Lam,* Elizabeth Suk-Hang Lam, Vivian Wing-Wah Yam,*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the Excited States of Luminescent Platinum(II) Alkynyl Systems of Tridentate Pincer Ligands in Radiative and Nonradiative Processes”,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5135–15143.
4. Yuya Tanaka, Keith Man-Chung Wong, Vivian Wing-Wah Yam,* “Platinum-Based Phosphorescent Double-Decker Tweezers: A Strategy for Extended Heterologous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4117–14120.
5. Man-Chung Tang, Daniel Ping-Kuen Tsang, Maggie Mei-Lee Chan,* Keith Man-Chung Wong, Vivian Wing-Wah Yam,* “Dendritic Luminescent Gold(III) Complexes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ution-Processa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446–449.
任詠華培養的博士生黃文忠入選中組部2012年第三批“青年” 。她在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任職,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2008年至2016年期間,聯合培養的碩士、博士信息如下:
畢業時間 | 名稱 | 姓名 | 學位類型 |
2017 | 水溶性PPV衍生物的合成及在水相操作雜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劉芳元 | 碩士 |
2017 | Anderson-Evans型多金屬氧簇的有機修飾及構型轉化研究 | 王楊 | 博士 |
2016 | 鉑(Ⅱ)與聯吡啶及Beta-二酮配體的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自組裝與光物理性質研究 | 李政奇 | 碩士 |
2014 | 螺嗪/螺吡喃氟硼二吡咯的設計、合成、能量轉移和光致變色性質 | 孔令燦 | 博士 |
2014 | 微乳液滴模板法構築有序多孔膜及其在生物體系中的應用 | 馬英一 | 博士 |
2012 | 高質量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粒子的製備及複合組裝 | 梁森 | 博士 |
2012 | 樹枝狀多金屬氧簇超分子複合物的合成及熱響應性 | 陳海龍 | 碩士 |
2012 | 側基取代型兩親性分子液晶性及黏度行為的研究 | 周明軍 | 碩士 |
2012 | 用於熒光探針的氟硼二吡咯衍生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性質研究 | 尹振東 | 博士 |
2012 | 含光致變色基團螺嗪及金屬Pt(Ⅱ)的超分子凝膠 | 李永光 | 博士 |
2010 | 兩親性Pt(Ⅱ)配合物的設計、合成、光物理及Langmuir-Blodgett成膜性質 | 趙樂 | 博士 |
2009 | 香豆素和蒽衍生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研究 | 宋海歐 | 博士 |
2008 | 含螺嗪光致變色配體及其鋅、錸配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研究 | 包志紅 | 博士 |
時間 | 獎項/榮譽 |
2000年 |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Croucher) |
2001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2年 |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頒授) |
2005年 | 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全球首位華人獲此榮譽) |
2006年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6年 | 日本光化學協會(JPA)講師獎(Eikosha獎) |
2007年 | 香港富布爾特傑出學人獎(Hong Kong 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 |
2008年 | 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 |
2008年 | 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獎(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頒授) |
2010年 | 黃乾亨黃干利基金教授席(化學與能源) |
2011年 |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201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2012年 | 旭茉JESSICA 最成功女性 |
2012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2年 | 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名譽博士 |
2013年 | 世界傑出華人獎(世界華商基金會頒授) |
2014年 | 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
2015年 | 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 |
2015年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Ludwig Mond Award |
• 學術期刊任職
任職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8 - |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1999- | 《Inorganic Chimica Acta》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1-2003 | 《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1-2003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2-2007 | 《Dalton Transaction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2009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編委 |
2004-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編委 |
2004- |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 |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2005 | 《Special Issues of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客座編輯 |
2005- | 《Comments on Inorganic Chemistry》編委 |
2005- | 《Journal of Cluster Scienc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5-2007 | 《Structure and Bonding》卷編輯 |
2005-2009 | 《中國無機化學》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6-2007 | 《Special Issues of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客座編輯 |
2006-2008 | 《Organometallic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7- | 《Gold Bulletin》編委 |
2007- | 《ACS Nano》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8- | 《Inorganic Chemistry》副主編 |
2008- | 《Nano Research》編委 |
2010-2013 | 《Comprehensive Inorganic Chemistry II》卷編輯 |
2010-2015 | 《Phil. Trans. Royal Soc. A - Math, Phys. Engin. Sci.》編委 |
2010- | 《Chemical Scienc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0-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3-2015 | 《Chemistry of Material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3- | 《Angewandte Chemi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參考資料來源: |
• 學術學會&科研機構任職
任職時間 | 擔任職務 |
2002-2010 | 亞洲和大洋洲光化學協會顧問 |
2003-2005 | 香港國際化學科學主席 - 美國化學學會分會 |
2003 -2007 | 研究資助局成員 |
2004-2013 |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 |
2004-2013 | 台北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諮詢委員主席 |
2005-2007 | 教資會研究評估(RAE)物理科學委員會成員 |
2005 - | 北京國家實驗室理事會分子科學成員 |
2005 - | 北京大學化學 研究所成員 |
2007-2012 | 創新及科技委員會(ITC)成員 |
2007-2013 | 歐洲研究委員會(ERC)的高級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 |
2007-2013 | 歐洲研究理事會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成員 |
2010-2016 | 日本科學技術(JST)關於“光能的化學轉化”國際顧問委員會(顧問)成員 |
2012年12月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任詠華在發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陽能的創新技術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2011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評)
任詠華從事配位和有機金屬化學、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的基礎研究工作,開創性的把無機及有機金屬化學的研究應用於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開發出新型發光的分子設計和材料研究,並從發光性和機理方面做出了極為詳盡的闡述,為此領域的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何梁何利基金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