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主辦獎項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吉野彰,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貢獻。

2020年10月7日,由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與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歷史沿革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訂。根據最後遺囑所述,他的遺產將用於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用於設立五個諾貝爾獎的資產占諾貝爾總資產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諾貝爾的遺囑才經挪威議會通過執行,執行人朗納·索爾曼和呂多爾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設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遺產和獎金。遺囑通過後,議會委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為物理學獎的頒發機構。諾貝爾基金會其後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判據上達成了協議。
1900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頒布諾貝爾基金會的新規條。
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首次頒發諾貝爾化學獎。
1916年和1917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諾貝爾化學獎未授獎。
1938年,德國的里夏德·庫恩獲獎,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獎金。
1939年,德國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獲獎,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獎金。
1940年—1942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化學獎未授獎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獎項文化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範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
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獎項設置


類別獎項
物理
化學
生理或醫學
文學及和平
諾貝爾經濟獎

評選規則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評選過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十二月十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歷屆名單


年份獲獎者國籍獲獎原因
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赫爾曼·費歇爾德國“在糖類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提出了 電離理論”
1904年威廉·拉姆齊爵士英國“ 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裡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馮·拜爾德國“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亨利·莫瓦桑法國“ 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年愛德華·比希納德國“生物化學研究中的工作和發現無細胞發酵”
1908年歐內斯特·盧瑟福英國“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德國“對 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對 化學平衡以及 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奧托·瓦拉赫德國“在脂環族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1911年瑪麗·居里波蘭“發現了鐳和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
1912年維克多·格林尼亞法國“發明了格氏試劑
保羅·薩巴捷法國“發明了在細金屬粉存在下的有機化合物的加氫法”
1913年阿爾弗雷德·維爾納瑞士“對分子內原子連接的研究,特別是在無機化學研究領域”
1914年西奧多·威廉·理查茲美國“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里夏德·維爾施泰特德國“對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葉綠素的研究”
1916年未頒獎
1917年未頒獎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國“對從單質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頒獎
1920年瓦爾特·能斯特德國“對熱化學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國“對人們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化學性質上的貢獻,以及對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質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頓英國“使用質譜儀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爾奧地利“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頒獎
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國“闡明了膠體溶液的異相性質,並創立了相關的分析法”
1926年特奧多爾·斯韋德貝里瑞典“對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奧托·威蘭德國“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研究”
1928年阿道夫·溫道斯德國“對甾類的結構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1929年阿瑟·哈登英國“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德國
1930年漢斯·費歇爾德國“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的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血紅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卡爾·博施德國“發明與發展化學高壓技術”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德國
1932年歐文·蘭米爾美國“對錶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3年未頒獎
1934年哈羅德·克萊頓·尤里美國“發現了重氫
1935年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法國“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倫·約里奧-居里法國
1936年彼得·德拜荷蘭“通過對偶極矩以及氣體中的X射線和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沃爾特·霍沃思英國“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
保羅·卡勒瑞士“對類胡蘿蔔素、黃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里夏德·庫恩德國“對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國“對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瑞士“對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頒獎
1941年未頒獎
1942年未頒獎
1943年喬治·德海韋西匈牙利“在化學過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為示蹤物
1944年奧托·哈恩德國“發現重核的裂變”
1945年阿爾圖裡·伊爾馬里·維爾塔寧芬蘭“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
1946年詹姆斯·B·薩姆納美國“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美國“製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美國
1947年羅伯特·魯賓遜爵士英國“對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植物產物,特別是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阿爾內·蒂塞利烏斯瑞典“對電泳現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血清蛋白的複雜性質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奧克美國“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0年奧托·迪爾斯西德“發現並發展了雙烯合成法”
庫爾特·阿爾德西德
1951年埃德溫·麥克米倫美國“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美國
1952年阿徹·約翰·波特·馬丁英國“發明了分配色譜法”
理查德·勞倫斯·米林頓·辛格英國
1953年赫爾曼·施陶丁格西德“在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發現”
1954年萊納斯·鮑林美國“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複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文森特·迪維尼奧美國“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西里爾·欣謝爾伍德英國“對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
尼古拉·謝苗諾夫蘇聯
1957年亞歷山大·R·托德英國“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國“對蛋白質結構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胰島素的研究”
1959年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捷克“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法”
1960年威拉得·利比美國“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梅爾文·卡爾文美國“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馬克斯·佩魯茨英國“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約翰·肯德魯英國
1963年卡爾·齊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發現”
居里奧·納塔義大利
1964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英國“利用X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年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國“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羅伯特·馬利肯美國“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脈衝對反應平衡進行擾動的方法,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英國
喬治·波特英國
1968年拉斯·昂薩格美國“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係,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69年德里克·巴頓英國“發展了構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
奧德·哈塞爾挪威
1970年盧伊斯·弗德里科·萊洛伊爾阿根廷“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德·赫茨貝格加拿大“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美國“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繫的研究”
斯坦福·摩爾美國“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威廉·霍華德·斯坦美國
1973年恩斯特·奧托·菲舍爾西德“對金屬有機化合物,又被稱為夾心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開創性研究”
傑弗里·威爾金森英國
1974年保羅·弗洛里美國“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年約翰·康福思英國“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瑞士“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國“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7年伊利亞·普里高津比利時“對非平衡態熱力學的貢獻,特別是提出了耗散結構的理論”
1978年彼得·米切爾英國“利用化學滲透理論公式,為了解生物能量傳遞作出貢獻”
1979年赫伯特·布朗美國“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格奧爾格·維蒂希西德
1980年保羅·伯格美國“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沃特·吉爾伯特美國“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國
1981年福井謙一日本“通過他們各自獨立發展的理論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羅德·霍夫曼美國
1982年阿龍·克盧格英國“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並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1983年亨利·陶布美國“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美國“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國“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美國
1986年達德利·赫施巴赫美國“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李遠哲美國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加拿大
1987年唐納德·克拉姆美國“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讓-馬里·萊恩法國
查爾斯·佩德森美國
1988年約翰·戴森霍費爾西德“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的測定”
羅伯特·胡貝爾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爾西德
1989年悉尼·奧爾特曼加拿大“發現了RNA的催化性質”
托馬斯·切赫美國
1990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美國“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譜學方法的貢獻”
1992年魯道夫·馬庫斯美國“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國“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邁克爾·史密斯加拿大“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對建立寡聚核苷酸為基礎的定點突變及其對蛋白質研究的發展的基礎貢獻”
1994年喬治·安德魯·歐拉美國“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蘭“對大氣化學的研究,特別是有關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馬里奧·莫利納美國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美國
1996年羅伯特·柯爾美國“發現富勒烯
哈羅德·克羅托英國
理查德·斯莫利美國
1997年保羅·博耶美國“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約翰·沃克英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麥
1998年沃爾特·科恩美國“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約翰·波普英國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1999年亞米德·齊威爾埃及“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2000年艾倫·黑格美國“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麥克德爾米德美國
白川英樹日本
2001年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美國“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萊斯美國“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約翰·貝內特·芬恩美國“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譜學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國“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歐文·羅斯美國
2005年伊夫·肖萬法國“發展了有機合成中的 烯烴複分解法”
羅伯特·格拉布美國
理查德·施羅克美國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國“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國“對 固體表面化學進程的研究”
2008年下村脩日本“發現和改造了 綠色熒光蛋白(GFP)”
馬丁·查爾菲美國
錢永健美國
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英國“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馬斯·施泰茨美國
阿達·約納特以色列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國“對有機合成中鈀 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根岸英一日本
鈴木章日本
2011年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色列“准晶體的發現”
2012年美國“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國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邁克爾·萊維特英國
亞利耶·瓦謝爾美國
2014年埃里克·白茲格美國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W·赫爾德國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美國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保羅·莫德里奇美國
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2016年讓-彼埃爾·索瓦法國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英國/美國
伯納德·費林加荷蘭
2017年雅克·杜波切特瑞士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
阿希姆·弗蘭克德國
理查德·亨德森英國
2018年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喬治·史密斯美國
格雷戈里·溫特爾英國
​2019年
德國​
​英國
日本
​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
2020年
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
詹妮弗·杜德納
法國
美國
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