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古迪納夫
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化學家、固體物理學家,1922年出生,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發明人,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
1940年,古迪納夫從格羅頓學校(美國高中)畢業。
1943年,古迪納夫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系學士學位。
二戰之後,古迪納夫於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6年,古迪納夫進入牛津大學任教授並作為無機化學研究負責人。
1986年起,古迪納夫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擔任教授,繼續從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諾貝爾獎
古迪納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既是著作等身的科學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他是舉世公認的”鋰離子電池之父“,卻幾乎沒有從發明中獲得利益。他在年輕時酷愛文學與哲學,但最終誤打誤撞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數學系畢業。
正當古迪納夫打算攻讀物理學時,二戰爆發了,古迪納夫加入軍隊,以氣象專家的身份為航空部隊服務。戰爭結束后,他決定繼續攻讀物理學。儘管有教授認為以他的年齡,很難在物理學領域有所建樹,但古迪納夫沒有氣餒。獲得固態物理博士學位后,他進入林肯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他發現了鐵氧體磁芯的電流重合記憶功能——電子計算機內存技術的基礎。
在林肯實驗室工作期間,古迪納夫接觸到了一些能源材料,研究了鋰離子的移動。當時正趕上美國受到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影響,能源問題日益突出。古迪納夫決定投身鋰電池的研究,機緣巧合下,來到牛津大學擔任無機化學教授。
但可充電鋰電池已經被英國化學家懷廷漢姆發明。但這種電池容易在充放電過程中起火爆炸,難以推廣應用。古迪納夫堅信自己能發明更高效、更安全的鋰離子電池。經過反覆實驗計算,他發現鈷酸鋰是比原先使用的硫化鈦更適合儲存鋰離子。
1991年,古迪納夫和吉野彰合作發明的鋰離子電池被索尼公司推向市場,標誌著鋰離子電池的大規模使用。
目前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仍然在繼續從事能源方面的研究。
古迪納夫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係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
北京時間 2019年10月9日17點45分,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