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
口徑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發射的彈藥
炮彈是指口徑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發射,完成殺傷,爆破,侵徹及或其他戰術目的作用的彈藥。通常包括風帽、彈丸(戰鬥部)、引信、彈帶、底火和葯筒(內裝發射葯)等幾部分。
根據裝彈方法,分成定裝彈和分裝彈兩種,定裝彈將彈丸和葯筒合一,裝填時,彈丸和葯筒一起裝填;而分裝彈在裝填時先裝填彈丸,再裝填葯筒。
炮彈根據用途和使用場合,有多種分類:
常見的地面身管火炮(地炮)常用的彈藥有殺傷爆破彈(也叫高爆彈,榴彈)、穿甲彈、穿甲爆破彈(混凝土爆破彈)、燃燒彈,特殊彈藥有子母彈、雲爆彈、激光制導炮彈、預製破片彈、末敏彈、布雷彈、照明彈、宣傳彈、毒氣彈、核彈等多種。
傳統意義上,炮彈的結構基本類似。以最常規的身管火炮炮彈為例,最前端是風帽(用於改善炮彈飛行特性,抵抗風雨對彈道影響,改善炮彈撞擊角,增加可靠性),然後是引信,然後是彈丸(內部主要為戰鬥部,比如大量TNT裝葯),後面是葯筒(葯筒通常由銅或鋼鑄成,圓柱形,內裝炮彈發射葯),葯筒最後面是底火。部分炮彈(如迫擊炮彈)在後部還有控制飛行用的彈翼。對於大口徑炮彈,在彈丸外圍通常還有用高純度銅製作的彈帶,以及定心部等附屬裝置,彈帶通常有一至兩條,在使用時會嵌入陰膛線,使得彈丸與膛線緊密結合,定心部精度很高,一般與膛線的誤差在0.1mm以內,主要用於控制精度。在葯筒外圍往往註明有彈藥信息,如出廠時間,規格等等,在彈丸尖部外圍,往往塗有顏色,根據顏色可以區分炮彈的種類。
引信也可以分成多種,如瞬發引信(觸地瞬間爆炸),短延期引信(多用於半穿甲彈,攻擊有少量遮蔽物的目標),延期引信(多用於穿甲彈和穿甲爆破彈,用於攻擊有較強防禦的目標),延時引信(用於高射炮彈),無線電引信(無線電控制引信爆炸,用於高射炮)等。
穿甲彈又稱動能彈,主要用於攻擊對方的裝甲目標,其穿甲效能主要取決於彈丸本身的質量、硬度、密度和速度。穿甲彈經過了全口徑尖頭穿甲彈、全口徑鈍頭穿甲彈、全口徑被帽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等階段,發展到了目前的長桿式尾翼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其彈芯材料從最初的高碳鋼合金髮展到鎢合金乃至貧鈾合金,其初速由最初的僅800多米/秒到提高目前的超過1800米/秒,其穿甲厚度由最初的幾十毫米發展到目前的200-800毫米,已成為被世界公認為對付複合裝甲的最有效的炮彈。
破甲彈
碎甲彈
碎甲彈的優點:一是其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爆炸威力大,一般可對1.3-1.5倍口徑的均質裝甲起到良好的破碎作用;二是碎甲效能與彈速及彈著角關係不大,甚至當裝甲傾角較大時,更有利於塑性炸藥的堆積;三是碎甲彈裝藥量較多,爆破威力較大,可以替代榴彈以對付各種工事和集群人員,因此,配備碎甲彈的坦克一般不用再配備榴彈。
碎甲彈的缺點:一是對付屏蔽裝甲、複合裝甲的能力有限;二是碎甲彈的直射距離較其它彈種近,通常為800米左右。
榴彈
國產105毫米炮射導彈
炮彈與火炮
炮兵,素有“戰爭之神”的美譽。而“戰神”再神,也離不開炮彈大家族的強力支持。如今,高技術的發展使“戰爭之神”煥發新的青春和活力,一大批從單純追求對目標的硬殺傷轉向對目標的軟殺傷,從對具體目標的毀傷轉向對武器系統破壞的新概念炮彈脫穎而出,並將顯威於21世紀戰場。
長“眼睛”會“思維”
制導炮彈,可以說是炮彈與導彈的“混血兒”。它像普通炮彈那樣由火炮發射,卻能像導彈那樣捕捉目標,可又沒有導彈的發動機。其尋的頭是炮彈的“眼睛”,當炮彈飛臨目標上空時,會自動尋找攻擊目標;其電子設備猶如炮彈的“大腦”,能使炮彈準確地跟蹤並擊中目標。
制導炮彈的產生,帶來了炮兵的一場革命,它使以往只能進行面射的榴彈炮、加農炮、火箭炮、迫擊炮等,有了對點目標實施遠距離精確打擊的可能。目前,制導炮彈以法國和瑞典正在聯合研製的155毫米“博尼斯”為典型代表。今後,隨著信息制導技術的進步,將會使制導炮彈具有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
堪稱“戰場神眼”
偵察炮彈是一種通過攝像機、感測器等電子設備,對目標進行偵察、探測的信息化炮彈。就目前研製情況來看,它主要包括電視偵察炮彈、視頻成像偵察炮彈和竊聽偵察炮彈3種。
電視偵察炮彈進行偵察具有安全、可靠、圖像清晰等特點,尤其適於在空中偵察條件受限時使用。如美國正在研製的 X M185式電視偵察炮彈,可用155毫米榴彈炮發射。
視頻成像偵察炮彈由美國於1989年發明和研製。它利用彈丸向前飛行和旋轉,使彈載感測器的視場作動態變化,對飛越的地形進行掃描,可實施對空中和地面的偵察並發現目標。其引信內還裝有 G P S接收機,可接收3個或更多 G P S衛星信號,以實現對目標的精確跟蹤。
竊聽偵察炮彈主要利用震動聲響感測器竊聽戰場目標信息。它不僅可以探測人員的運動和數量情況,還可通過人員的說話聲判斷其國籍,如目標是車輛,則可判斷車輛的種類。
“發射后不用管”
遙感炮彈又叫自尋的子母彈,是一種遠距離反坦克新彈種。它既不同於一般火炮所使用的子母彈,也不同於末端制導炮彈,而是兼有兩種炮彈的特點。當遙感炮彈由大口徑火炮發射至目標上空時,降落傘張開,彈內信息感測器開始工作,它如同一部小雷達來搜索目標。發現目標后小破甲彈起爆,向目標射出一枚高速彈芯,可擊穿裝甲目標的頂部裝甲。同其它炮彈相比,遙感炮彈具有“發射后不用管”的突出功能,它能從數十公里以外有效地摧毀敵裝甲目標,且威力大、命中率高,一枚炮彈可同時多點攻擊。
令人真假難辨
干擾炮彈是一種用來干擾敵方通信聯絡和信息傳遞的彈種。目前,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的干擾炮彈主要有通信干擾彈、聲音干擾彈和箔條幹擾彈3種。
通信干擾彈是一種通過釋放電磁信號,破壞或切斷敵方無線電通信聯絡,使其通信網路產生混亂的信息化炮彈,在不良天候和昏暗條件下特別適用。海灣戰爭中,美軍曾用155毫米通信干擾彈干擾伊拉克的無線電通信網,效果不錯。
聲音干擾彈是專門用以干擾敵方指揮信息接收的彈種。該彈發射后,能接收到敵方人員發出的各種指揮口令,並可通過轉換模仿敵方聲音再發送出去,從而指揮調動敵軍,使之真假難辨。
箔條幹擾彈是一種在彈膛內裝有大量箔條塊,主要用於干擾雷達回波信號的信息化炮彈,未來信息化戰場上將廣泛運用。
“騙你沒商量”
迫擊炮彈
煙火型誘餌彈是以燃燒的煙火劑來輻射紅外線能量;複合型誘餌彈,既能輻射紅外線能量進行紅外線欺騙干擾,又能通過拋撒金屬箔條實施無源性雷達電子干擾,是一種專門對付紅外與雷達複合制導導彈的干擾武器;燃料型誘餌彈是一種向威脅區噴灑誘餌燃料,引誘紅外製導導彈發生誤差的一種干擾彈藥。如德國生產的76毫米“熱狗”紅外誘餌彈,發射后兩秒鐘即可形成紅外誘餌。
把戰場搬上屏幕
迷你小口徑炮彈
美國80年代後期研製成功了155毫米目標驗證和毀傷評估炮彈,該彈發射后能夠在空中懸浮5分鐘,由射擊分隊的一名操作手遙控飛行,其作用距離達60公里。
可見,信息化炮彈的出現,無疑使“戰爭之神”如虎添翼,它們無疑將重新確立“戰爭之神”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的重要地位。
發射出的照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