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都門學
漢代研究文學藝術的學校
鴻都門學創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二月。是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東漢桓靈二帝時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大致呈現出如下面貌:一是以讖緯之學來裝飾的儒家經學在士人那裡,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學術信仰。二異端思想蜂起,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況,其中尤其突出者為道家思想的徠流行。三以文學為代表的各門藝術在漢末大放光彩,其成就也走向了歷史上的輝煌。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鴻都門學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產物,即宦官派為了培養擁護自己的知識分子而與士族勢力佔據地盤的太學相抗衡的產物。又借漢靈帝酷愛辭、賦、書、畫的緣由,辦了這所新型學校。
曹魏三祖時期文學的研究從宏觀上可分為五個階段。桓靈二帝時期是曹魏三祖時期文學的先聲。這一時期政治統治黑暗,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加上不當的民族政策,最終導致了漢末評議之風興起、黨錮事件連發,農民起義不斷。在思想上,儒家思想走向衰落,以道家為主的異端思想得到解放。鴻都門學的設立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對當時以及曹魏三祖時期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辭賦之士的身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俳優”到“封侯賜爵”和“圖像立贊”的轉變。二是鴻都門文學取代歌頌文學成為文學的主要內容。三是以“連偶俗語”為代表的創作風氣取代“質木無文”的詩學風氣成為文學在藝術上的主要追求。這種文學風氣影響著以曹操、陳琳、孔融為代表的作家。
鴻都門學所招收的學生和教學內容都與太學相反。學生由州、郡三公擇優選送,多數是士族看不起的社會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開設辭賦、小說、尺牘、字畫等課程,打破了專習儒家經典的慣例。宦官派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對鴻都門學的學生特別優待。學生畢業后,多給予高官厚祿,有些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還有的封侯賜爵。鴻都門學一時非常興盛,學生多達千人。
徠鴻都門學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學、藝術專科學院,開唐代專科學校之先聲,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鴻都門學創建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學生皆由州、郡、三公薦舉能為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經過考試合格方得入學,據說曾招至千人焉(《後漢書·靈帝紀》)。鴻都門學以尺牘、小說、辭賦、字畫為主要學習內容。尺牘,是古代書信的名稱,由於當時的書信都刻之簡牘,規格為以尺一寸,所以稱尺牘、尺翰、尺簡、尺牒等,原來是一種實用文體,使用廣泛,有一定書寫格式,包括章、奏、表、駁、書等類,至漢代,尺牘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學習尺牘,既有實用性,又有文學性。鴻都門學所學的小說,不同於今天的小說,只是它的前身,諸如神話傳說、街談巷語、志怪志人之作等。總之,鴻都門學以學習文學、藝術知識為主,不同於以儒學力主的其他官學。鴻都門學的學生,大多是無身份地主及其子弟,都是士族看不起的斗筲之人,他們以文藝見長而受靈帝的寵信,出路十分優厚。由於擅長文辭而被朝廷委以重任之事,並不是自靈帝開始,例如漢武帝時,就有一批文學藝術家在朝廷供事,其中司馬相如以《子虛賦》、《上林賦》聞名於世,曾為進攻西南夷出了很多力。此外,嚴助、朱靈臣等辭賦、散文家,也受到武帝重用。這些文入學士在政治上積極支持漢武帝的政策,在文學上又表現出非凡的學識與才能,因而受到重用和賞識。但是靈帝寵信的文學之士,卻受到士族集團的猛烈攻擊,這是因為鴻都門學的創設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
經過黨錮之禍,士族集團雖然受到很大挫折,但在輿論上卻始終是得勢的。宦官集團卻相反,政治上雖然得手,但由於社會地位低、又得不到知識分子的支持,所以在輿論上一直不佔優勢,這使他們深深感到培養自己的知識分子的重要。為了與士族以及他們支持的太學抗衡,宦官決意藉助靈帝嗜好文藝,創辦了鴻都門學,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加強控制輿論陣地。因此,鴻都門學一經創設就遭到士族、儒生們的最激烈反對,可見,鴻都門學是當時政治鬥爭的產物。但是儘管政治上有需要,如果沒有文化教育的內在條件,鴻都門學也是不可能產生的。文學、藝術的發展,是這所文藝專科學院創立的又一重要條件。漢代的散文,辭賦一直被公認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書法至漢代也有長足進步,它開始被人們視為一門藝術。漢代的繪畫也很發達,以人物畫力主,朝廷也借繪畫來表彰忠臣義士。總之,文藝的發展,為文藝專門教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漢靈帝在歷史上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毫無建樹,但是,他能頂住來自士族的強大壓力,堅持創辦了鴻都門學,扶植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為唐代各種專科學校的設立開闢了道路。我國古代取士除以儒經為主要依據之外,還有以詩文取士的,表現了重視人的才華的傾向。漢靈帝重用文學之士,正是文學取士的導源,這些都是他對我國古代教育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鴻都門學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而且也是世界上創立最早的文藝專科大學。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改變以儒家經學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舊觀念,提倡對文學藝術的研究,是對教育的一大貢獻。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突破貴族、地主階級對學校的壟斷,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是有進步意義的。鴻都門學的出現,為後來特別是唐代的科舉和設立各種專科學校開闢了道路。
漢靈帝劉宏是個昏庸的皇帝,但有才藝,愛好文學,書法。他引召太學生中能為文、賦者待制京城洛陽鴻都門下,以後又將許多善尺牘和工書鳥篆者都加以引召,於是有數十人。光和元年(178)設立了鴻都門學,專習辭賦書畫,學生由州、郡、三公舉送,並進行考試,人數多至千人,學成后多授予高官。鴻都門學雖然設立時間不長,卻出了一些著名的書法家,他們主要擅長鳥蟲篆和八分書,代表人物有師宜官、梁鵠、毛弘等。鴻都門學衝破了太學自建立以來將經學作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藩籬,是一所最早的文學藝術大學。
魏太祖前期文學成就的取得“就意識形態領域來說,它的發展同當時的思想比較解放有直接關係”,更與之前的思想解放有著密切的關係。鴻都門學的設立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它是自安帝以後儒家思想走向衰退,博士倚席不講后,傳統的治經方式有章句之學轉向“觀其大略”的趨勢和異端思想開始流行,尤其是道家思想大有一統江山之勢。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鴻都門學的設立正是這種社會思潮的結果。
同樣,鴻都門學的建立也促進了這種思想解放潮流的加劇,其對社會,尤其對文學藝術而言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鴻都門學的設立在於選拔人才,以“尺牘辭賦”作為政府選取官員的方式,直接影響到文學地位的提高。第二,正因為鴻都門學所選拔的多為處於社會上的寒族之士,他們由於出身以及在經學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其所創作的辭賦作品帶有明顯的民間色彩,即所謂通俗化的特點。第三,鴻都門學士的作品“連偶”的句式,對文學走向華靡方向不無影響。范文瀾《文心雕龍·時序》註:“東漢辭質,建安文華,鴻都門下諸生其轉易風氣之關鍵與。”陳寅恪甚至提出了“閹宦尚文辭”的論斷,可說當時“尚文辭”的風氣已經形成。第四,由於鴻都門學的課試內容為“尺牘辭賦及工鳥篆”,這無疑成為士人所追逐必備的才藝。加上漢靈帝愛好音樂,這也掀起了文人對音樂這門藝術的追求。
鴻都門學的設立是東漢政府在選拔制度上的一次革新,更是當時社會解放思潮的一個集中體現。這種制度性的政策確立,直接地成為魏太祖時期文學繁榮的重要背景因素。張可禮以為“沒有建安時期的思想解放,就不會有建安文學”。如果僅僅把建安文學的繁榮歸結到建安時期思想的解放,以為不妥,因為建安年間的思想解放與鴻都門學以來的思想解放是一脈相承的。準確地說是桓靈二帝以來長期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平以來這種思潮的加劇一方面解放了文學家,促使他們向著“才藝兼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文學領域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