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Sauropoda)又稱龍腳下目,在希臘文里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分支,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

正文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原蜥腳類(Prosauropods)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與早侏羅紀,約2億3000萬年前到1億7800萬年前。它們經常是那個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度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米。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長頸部、小型頭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水生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屬(里奧哈龍)是完全陸生動物。它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支系。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von Huene, 1920

不斷改變的定義


(圖)近蜥龍
(圖)近蜥龍
原蜥腳下目起初被定義為早期、二足的三疊紀恐龍,是體型巨大的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最近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原蜥腳下目是個姐妹演化支,而非蜥腳下目的祖先。最近對於大椎龍的研究顯示原蜥腳下目的確是單系群。這群恐龍是蜥腳類的姐妹生物群,而非祖先。
問題在於哪些屬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在1997年,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提出一個以某節點為基礎的定義:包含貝里肯龍科、槽齒龍科、近蜥龍科、板龍科、大椎龍科、以及原蜥腳形亞目中親緣關係接近原蜥腳類,而離蜥腳類較遠的所有物種。最近,亞當·耶茨(Adam Yates)以對於早期蜥腳形亞目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個演化樹,並認為原始的農神龍、槽齒龍、埃弗拉士龍(基本上是並系群槽齒龍科恐龍)代表基礎的外類群,早於原蜥腳下目與蜥腳下目的分化。在2004年,耶茨提出近蜥龍是最原始的蜥腳類恐龍,儘管它們的體型為典型的原蜥腳類。黑山龍科與貝里肯龍科是蜥腳下目支系中非常原始的成員。

科學檢驗


原蜥腳類的頭顱骨長度接近股骨長度的一半;它們的顎部關節稍微低於上頜骨的齒列水平線。它們的牙齒是同型齒或稍微同型齒、小而呈匙形、邊緣呈粗鋸齒狀。前掌第一指有彎曲的指骨,以及大型、銳利的爪;第二與第三指長度幾乎相等,上有小型、稍微往後彎曲的爪狀指骨;第四與第五指都縮小,而且缺乏爪狀指骨。典型原蜥腳類的趾骨數量是2-3-4-3,第五趾退化。恥骨的末端部分,形成寬廣、平坦的平板。腳部的第五個趾骨是退化的。股骨接近外髁(lateral condyle)側有直條骨脊。股骨小粗隆部(Trochanter)的側前面有個由內向外的微弱波紋,而粗隆部的主要部份低於股骨頭(Gauffre 1993)。部分科學家認為原蜥腳類可能擁有角質嘴喙與多肉的面頰。

演化歷史


(圖)大椎龍是種典型原蜥腳類
(圖)大椎龍是種典型原蜥腳類
蜥腳形亞目首次出現於盤古大陸時,是群小型(身長1.5到3米)、原始的物種,它們首次出現於卡尼階中或晚期(晚三疊紀第一個時期)。它們發現於巴西(農神龍)、馬達加斯加(最近發現的未命名屬)、以及摩洛哥(愛珍多龍)。原蜥腳下目恐龍首次演化出現於卡尼階與諾利階過渡期,為發現於巴西南部Catturita組的托氏黑水龍(Unaysaurus tolentinoi)。
原蜥腳類保持一樣的身體構造,但在早諾利階晚期,或在中諾利階早期,它們身體長度已成長到兩倍;例如在德國Stubensandstein地區的中下層發現的纖細板龍(Plateosaurus gracilis)身長4到6米。纖細板龍之後演化出板龍屬的其他種;板龍身長8米,體重約1.5公噸或者更多,並且是該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從晚諾利階直到瑞提階。同一期間,生存於阿根廷的里奧哈龍,是較大型的原蜥腳類恐龍,也佔據相同的生態位。里奧哈龍身長10米,因體型過大而必須以四足行走。同一時代的非洲南部,巨型草食性動物的生態位並非屬於原蜥腳類恐龍,而是基礎蜥腳類恐龍,例如:優肢龍、黑丘龍、貝里肯龍、以及雷前龍。有趣的是,在諾利階到瑞提階這段期間,蜥腳形亞目恐龍佔據者大型草食性動物的生態位,但大型肉食性動物的生態位仍由鑲嵌踝類主龍佔據。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將槽齒龍科、黑丘龍科、貝里肯龍科、以及里奧哈龍科滅亡了;但近蜥龍科、板龍科、以及真正的蜥腳下目恐龍持續存活者,后兩個生物群演化出更多物種。當首群蜥腳下目恐龍開始多樣化發展,例如火山齒龍科;早侏羅紀的原蜥腳下目恐龍也輻射演化出許多中等體型(身長4到6米)的草食性物種,例如:大椎龍、祿豐龍、以及雲南龍,並如同它們的晚三疊紀祖先一樣成功。
原蜥腳下目恐龍的優勢在早三疊紀後期結束。原蜥腳類與早期主龍類在同一時期滅絕,而火山齒龍科演化出巨大的鯨龍科恐龍。

分類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
(圖)原蜥腳下目
(圖)原蜥腳下目
愛珍多龍 Azendohsaurus
農神龍Saturnalia
槽齒龍Thecodontosaurus
埃弗拉士龍 Efraasia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
易門龍 Yimenosaurus
鼠龍 Mussaurus
里奧哈龍科 Riojasauridae
優脛龍Eucnemesaurus
里奧哈龍Riojasaurus
板龍類Plateosauria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板龍Plateosaurus
鞍龍 Sellosaurus
(圖)新窪金山龍的骨骼 - 北京自然博物館
(圖)新窪金山龍的骨骼 - 北京自然博物館
黑水龍 Unaysaurus
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
科羅拉多斯龍 Coloradisaurus
祿豐龍Lufengosaurus
大椎龍Massospondylus
雲南龍Yunnanosaurus
金山龍 Jingshanosaurus

外部鏈接


palaeos網站 http://www.palaeos.com/Vertebrates/Units/Unit330/330.100.html
北方網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7/11/27/002401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