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盤
川西林盤
川西林盤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
這種歷史形成的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符合行農村居住環境形態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稱為“川西林盤”。通常是以姓氏(宗族)為聚居單位,呈一種分散的分佈方式,形式上屬於典型的自然村落。小的林盤只有幾戶、十幾戶人家,大的林盤能有上百戶。林盤一般由林園、宅院及其外圍的耕地組成,整個宅院隱於高大的楠、柏等喬木與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盤周邊大多有水渠環繞或穿過,構成沃野環抱、密林簇擁、小橋流水的田園畫卷。
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成型於漫長的移民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廣泛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尤以川西扇形沖積平原的林盤為典型。成都地處古蜀文化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成都周邊廣大的農村區域形成了星羅棋布的鄉村院落,這些院落空間以建築實體形式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最終構成了以林、水、宅、田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盤,從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川西林盤是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複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態和建築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已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烙印於川西民風民俗之中。它不僅是川西農耕文化的載體,更是傳統農耕時代文明的結晶。這一生產生活模式歷時悠久,與成都平原農耕條件、傳統農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協調,並扮演著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
城市森林的外延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這己成為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理念。同時,城市森林建設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構築景觀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特徵。林盤聚落雖然地處鄉村地區,但隨著新時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資源也必然成為構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廣袤的鄉村農田肌理作為本底,林盤結構可視為現代大都市範圍內眾多斑塊狀的綠島,作為人、植物、動物和諧共生的載體。在發揮其綠島效應的同時,配合建設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區綠島、城邊綠帶等要求,為最終形成城郊一體化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生物多樣性
川西林盤因其生物多樣性造就了極其豐富的景觀層次。林盤中包含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環境構成的生態複合體維持著群落和物種形成的穩定性。林盤結構所具有的林、田的生產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類似森林與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間的過渡區域,這一線性區域的生理機制等同於群落交錯區,由於群落交錯區中種的數目及一些種群密度比相鄰群落大,使林盤具有更豐富的物種。根據現場調查,林盤中的林木多系以竹與闊葉樹種為主的混交林,絕大部分林盤中的林木資源保存較好,有時甚至能見到胸徑數米的參天大樹,這些樹木為鳥禽及小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這樣,莊稼中的害蟲、老鼠等則可由自然界的其他物種來加以控制。如上所述,這種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制約關係,使林盤形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
小氣候
中國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及和諧關係。而林盤所特有的川西院落式建築和林、田、水共同營造的良好小氣候,正是道家這一生態觀念的直接體現。由於成都平原無山丘擋風,農家常採用一字形、L形住宅,一般是各戶獨門獨院,20~30戶組成一個大林盤,3"5戶組成一個小林盤,周圍有高大喬木和竹類圍合以避風,林盤內部除建築外的活動空間,是一個過渡性質的半開敞空間。這個空間中包含了天、地、植物等自然元素,這些元素互相影響和作用,形成一系列.川西林盤特色生態旅遊模式研究301生理生態過程,為生活其中的居民創造了溫潤適宜的小氣候。置身於林盤中,春秋宜人,夏天遮陰,冬季擋風,其空氣的含氧量和潔凈度,較之城市中的污濁空氣,兩者不可同日而語。而由呈點狀分佈的林盤所形成的綠島網路結構,自會對地區的小氣候產生一定程度的調節作用。
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產和生活模式
整個川西農耕文明的演進,得益於先秦時代李冰開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謂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歷史偉績。成都平原地處都江堰灌區的核心區域,岷江之水被導入平原的廣大農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網路化的排灌體系,川西林盤就衍生於這些縱橫交錯的溝壑之間,其正是古蜀農耕文明的直接產物。這種人群隨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別樣的川西鄉野風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創造出基於川西傳統農耕文明而又獨樹一幟的內陸生產生活模式。其作為人為因素的田、宅與作為自然因素的林、水相互依賴、和諧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林盤中的居民居住於院落之中,遊憩於林盤綠洲,工作於地頭田間,形成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養生態系統”。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林盤與外界的物質及信息交流越來越多,加速了林盤的更新變化。林盤與外界、外界與林盤日益頻繁的接觸,使當今生態旅遊業的觸角延伸至這一古老居住區域,這為鄉間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當今城市人群體味這一古老的生活形態提供了新的旅遊目的地。
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住宅布局開敞自由,對稱要求並不十分嚴格。院內或屋后常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其建築造型輕盈精巧,建築風格淡雅飄逸,空間尺度親和宜人。它不同於北京之貴、西北之硬、嶺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樸實飄逸的風格。
川西林盤是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平衡、穩定、均質的整體。林盤內,竹類、喬木、灌木、稻田構成了具有垂直空間梯度的複合植物群落結構。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規模的蓄水池,構成了涵養土壤和植物的水網體系。依賴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來的動物群落,物種豐富並且在內部形成食物鏈。這些具有異質性的景觀系統同時包含著生態景觀和視覺景觀,以旅遊心理學中的景觀感知作為評價的出發點,林盤具有經濟、生態與美學等多重價值。
林盤的形成和存在不拘於某種教條模式,猶如《園冶》作者計成所提出的造園至高境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其存在狀態充分印證了道家哲學提倡的自然無為即是美的哲學理念。它處於環境之中,隨環境而動,亦反作用於環境,這種與自然長期共存的良性動態關係使得林盤延續至今。
在保護原有林盤風貌、林盤資源的基礎上,以成都市城鄉統籌發展為政策指導,結合新時期林盤保護開發功能特徵提出以下主要類型。
農耕型林盤
這種林盤類型以農業生產為主,其植被及房屋應與廣闊的農田相協調,並保護好傳統川西民居型建築,突出古意古風。由大塊面積農作物的形與色,並及植被及農作物的生機盎然,構成自然美麗的田園風景,可供人們從事農業觀光和考察。
農家旅遊型林盤
這種林盤類型多位於城市近郊區,依託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環境和交通優勢,發展鄉村旅店和農家樂餐飲服務,既滿足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又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的場所。林盤的保護性建設應滿足鄉村旅店和農家旅遊的需要。
特殊產業型林盤
這種林盤類型利用已有的傳統特殊產業,重點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果樹林、庭院經濟、家畜家禽養殖等特殊產業。這些特色經濟除具備經濟效益外,不乏一定的旅遊價值。
生態型林盤
這種林盤類型基本功能是維護成都良好生態環境,應繼續保護培育植被,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林盤不以居住為目的,可利用生態林地進行適當的景觀及設施改造,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亦可為人們休閑度假提供一定場所。
新型聚居點林盤
這種林盤模式距離農村新型社區和城鎮都比較遠,居住對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離新型社區較遠的集中安置戶,這類林盤依託原有林盤,按規劃新建設而成,應吸取傳統林盤的經驗,注重環境景觀形態的培育,既要滿足現代人居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顧鄉村旅遊業的開發。
以上述5種林盤營建類型的功能特性為依據,在此提出相應的生態旅遊模式,旨在帶動鄉村旅遊發展,提升區域經濟,促進城鄉經濟統籌發展。
農耕型林盤生態旅遊模式
(1)特徵分析
由於農耕型林盤的核心功能是農業生產,故其模式應以川西農耕文化為主線,結合成都市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形成農作物生產與生態旅遊項目一體化。
(2)發展模式
引入生態旅遊,結合林盤觀光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以發展綠色農業為起點。304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論壇:以生產新、奇、特、優和具有觀賞性的農產品為特色,依託高新科技發展,集生產一加工一銷售為一體的生產經營體系。林盤農業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基地+加工+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有利於帶動林盤居民分工分業以及農產品附加值提高。這種模式結合生態旅遊推行農業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是成都城鄉統籌發展中所提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工程的具體表現形式。農耕林盤生態旅遊的參與者可觀賞到新型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而川西林盤特有的自然、生態、生產、居民元素和對新型農作物景觀觀賞性的強調,又使林盤農業旅遊觀光有別於普通的農業生態旅遊(如雙流黃水鎮郊野公園規劃設計——農作物的景觀化)。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要注意對稻田—林,林—宅院的林盤傳統生產生活模式的保護,否則就成了只有改造和創新,而無繼承的非可持續發展。
另外,就地將單一種植經營農業的農民,變為經營林盤農產品和特色植物(如竹類)、房地產出租、項目投資的商人。農民身份的轉變,把農業資源、區位優勢變成了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變成了項目優勢[71,真正發揮農業生態旅遊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紐帶作用。此可借鑒成都三聖鄉。江家菜地”的運營模式,實行以體驗農事技藝為主的田園體驗租賃。農民將一部分土地租給城裡人,城裡人自己選擇種什麼,何時種,收成后的農產品都由城裡人做主。這種農業生態旅遊模式參與性、技藝性強,寓教於樂。從三聖鄉實例來看,市場前景頗好。
農家旅遊型林盤生態旅遊模式
(1)特徵分析
此種林盤的主要功能,是為成都居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場所,作為城市假日旅遊空間的拓展,成為成都人的遊憩後花園。由於主要是以人的活動和滯留為目的,所以林盤的可及度較大,景觀效果尤佳,具有顯著的生態旅遊價值。
(2)發展模式
以生態旅遊帶動鄉村旅店和農家樂餐飲服務,是城市近郊城鄉統籌的典型模式。而針對農家旅遊型林盤,在此提出“大農家樂”的生態旅遊戰略發展思想。從空間景觀形態上講, “大農家樂”構成林盤聚落的形態,對構建城郊森林生態系統和形成城市森林外延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就管理運營模式而言,變零散、分散的個體經營為集體經營,符合城鄉統籌發展中產業規模化的策略。針對現有農家樂旅遊呈現出的如風格千篇一律,缺乏合理規劃,衛生條件差,檔次良莠不齊等問題,提出特色化、規範化、規模化、品牌化四個方面的發展策略,作為“農家樂”旅遊實現產業化目標的基本方向。就農家旅遊型林盤而言,以川西林盤林、田、宅、人的生活生產形態為特色.
以城鄉統籌戰略的相關政策方針為規範,以經營管理的集中化為規模,以竹文化、川西民居為品牌,樹立大農家樂可持續生態旅遊發展觀,全面推進“農家樂”的旅遊園區化,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
以筆者參與規劃的雙流黃水鎮郊野公園為例,在中國農曆傳統二十四節氣中選擇幾個比較有特色的節氣如春分、清明、夏至等,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將歷史上民間傳承的關於節氣的故事進行再現,運用表演或與遊客互動等形式予以展現。如關於清明節,歷史相傳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故寒食與清明節就逐漸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由此線索,對清明這一節氣進行項目包裝策劃,提出了“清明寒食品嘗節”以吸引遊客。從旅遊心理學出發,對於遊客來說,食物本身是其次的,而真正的吸引力來自於這種歷史傳說中的文化基因,如此,吃也就吃出文化來了。
特殊產業型林盤生態旅遊模式
(1)特徵分析
此類林盤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經濟效益,在改善林盤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而加快消除城鄉二元化結構的進程。。
(2)發展模式
川西林盤的特色植物景觀以竹為主。作為川西林盤的兩大亮點,川I西民居文化和竹文化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川西林盤如果失去了竹,就難以稱其為林盤了。竹類植物極高的觀賞性和實用價值,最終演變成了中華悠久的竹文化傳統,成為川西林盤的品牌。對於特殊產業型林盤而言,可將竹文化產業作為核心產業,引入生態旅遊,帶動其他產業,如經濟林果業,家畜養殖業,大力發展特色觀光果蔬業和觀光養殖業,從而又為生態旅遊提供新的旅遊資源,並形成特色產業和旅遊業的良性互動關係。竹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副產業,是此類林盤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基於川西林盤竹類景觀豐富的資源優勢,開發、利用、策劃、製作以竹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和旅遊形式。可從自身特點出發借鑒蜀南竹海的旅遊發展模式,發展大面積的竹海觀賞,特色竹種觀賞和珍奇竹類引種。在觀賞的同時為遊客提供科普教育諮詢和竹文化體驗活動,結合川西農居保護性建設,建立川西民居風情景區,以各種竹制景觀展示出“不可居無竹”的川西民居風尚,使旅遊行為不僅是簡單地停留在觀光層面,而是更高地提升至科教文化的傳播層面。如筆者所在高校的設計所建有約100畝竹類植物種質資源圃,
設計人員長期以來致力於將農家樂生態旅遊、珍奇觀賞竹培育以及竹文化的宣傳結合起來,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觀光果園主要是以開放水果採摘為主,利用成熟期的果園、瓜園等供遊客觀景、賞花、摘果,從中體驗自采、自食、自取的果農生活和田園風光。除普通的經濟林果如梨、桃、山楂、蘋果、杏、葡萄、核桃等外,還可建立名、.優、特水果栽種基地。發展觀光養殖業,向旅遊業靠攏,滿足久居鬧市的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同時通過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現代養殖業的高新技術並傳播農業科普知識。
生態型林盤生態旅遊模式
(1)特徵分析
此類林盤是以防禦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城市森林群落。
(2)發展模式
針對生態型林盤,提出林盤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旅遊可持續性協同發展的生態旅遊模式。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和統一,提高旅遊產業的運作效率,在生態規範下實現經濟的最大化。這種發展模式基於生態旅遊與普通旅遊的區別點,即在生態旅遊過程中,強調遊客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在進行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既要重視經濟和社會效益,更要重視生態環境價值,追求建立具有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公正與穩定等功能的旅遊行業新秩序。實現社會、自然、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效益的最大化。根據選址的不同,又可分為生態防護型和防污治污型。生態防護型林盤因其植物選擇通常具有固土、美化、香化功能,尤其其中某些植物可以釋放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故具有休閑保健的旅遊開發價值。可將保健旅遊觀光和生態教育宣傳結合起來,有利於生態型林盤的進一步發展。防污治污型林盤是在粉塵、氣體等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定向建設的城市森林植被,林分可及度很低,由於周圍環境惡劣,不適宜作旅遊開發。,
新型聚居點林盤生態旅遊模式
(1)特徵分析
依據成都市建委編製的《成都市農居風貌保護性建設規劃》,結合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按“三集中”規劃的布局,在已布點的農村新型社區覆蓋範圍之外,把林盤保護點和新建農村聚居點相結合,形成新型聚居點林盤。總量控制在能夠滿足20%左右的農村人口相對分散居住,以利於他們因地制宜地結合小型聚居方式從事農業、特色產業和旅遊業。
(2)發展模式
新型聚居點林盤,以發展新型川西民居建築和保護傳統林盤文化為重點,以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為推動力,打造具有現代川西農居風貌特色和現代人居環境功能的農村聚居點。對傳統川西民居房屋的外部進行維修和粉刷,房屋內部進行現代化.引入現代家電等生活設施,使其更適合居住,其目的一是要留住當地少數民族,二是須滿足生態旅遊所帶來的觀光遊客旅遊休閑度假的住宿需求。對林盤現代建築應進行重新整合、清潔理順,使其與林盤相協調;對林盤的土草房進行拆除重建,其建築風格應與林盤風貌相一致;新增加的建築,其布局與造型應與林盤原有構建相統一,延續其林盤文化脈絡。對傳統林盤文化的保護,應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發展策略,其目的是在此類林盤開展鄉村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使遊客可以觀賞體驗林盤景觀形態、川西農居院落建築形態、與生產方式相協調的生活形態三者結合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新型聚居點林盤由於距離農村新型社區和城鎮都比較遠,又是規劃新建項目,故其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有可能比較靈活多變,這是相較於其他幾種類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