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濕遍·悼亡

青衫濕遍·悼亡

《青衫濕遍·悼亡》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這是一首悼念詞,詞的上片寫詞人對妻子亡故的悲傷程度;下片屈曲頓挫地抒寫詞人對妻子的深情。全詞通過寄思有端,凄婉哀怨,表達了詞人對亡妻的哀思之情。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納蘭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詞。
上片“青衫濕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詞人悲痛的程度。眼淚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濕透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悲痛,又是怎樣的一種凄涼,才能把衣服都濕透。“憑伊慰我,忍便相忘。”憑你對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記呢。這開頭的兩句就把全詞的那種哀傷的基調奠定了。“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時間才只有半個月。半個月前,她還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眼前,帶著病在燈下,強打著精神做事。而今卻是陰陽兩隔,空留自己獨自在回想。“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回憶起你從前生性膽小,連一個人在房間都害怕,可如今你卻在那冰冷幽暗的靈柩里,獨自伴著梨花影,受盡凄涼。這幾句體現了詞人對亡妻的摯愛以及對其濃烈的思念之情,於是詞人把自己滿腔的愁懷,全部都寄托在夢幻中,希望亡妻能認識回家的路,到夢中與自己相聚。
下片仍是抒發了詞人的哀婉深情。“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這裡作者猜想,此時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樣,“一般消受”這肝腸寸斷之苦了。“咫尺”兩字有“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之意,似有東坡“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態,然而後者還能“相顧”,前者卻是天人永隔了。至此詞人對其妻子的思念達到了高潮,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瘋狂的思念著亡妻,竟然幻想著用眼淚去喚醒她和自己相見。“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這裡詞人的筆鋒一轉,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又怕長眠地府的妻子還在為自己神傷。定會說,書生你太命薄,應該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誤於兒女情長了!最後一句“料得重圓密誓,難盡寸裂柔腸。”詞人記得夫妻倆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經不能夠實現,想到這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這整首詞里字字句句都滲透了詞人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詞人那種凄楚的心境。而納蘭的詞風的婉麗凄清也正是來自於他們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長。“青衫”“銀釭”“梨花影”“迴廊”“玉鉤斜路”“蔓草殘陽”“清淚”“椒漿”等凄淡無聊的意象,在詩里組接成一幅完整的藝術畫面,讀來更是讓人令人蕩氣迴腸。這些意象大都是一種憂傷的感覺,透出一些悲涼的氣氛,單看這些詞,一種凄清感就撲面而來。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時盧氏已亡故半個月。盧氏的早亡使納蘭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詞人為了寄託對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