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集聚
商業集聚
商業集聚是指大量相互關聯密切的商業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形成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從理論上講,商業集聚只是產業集聚現象的特例。最早注意產業集聚現象的是經濟學家馬歇爾,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作“產業區”(industry district)。
到20世紀70年代末產業集聚受到人們的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 (經濟學、社會學、經濟地理學等)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了研究。產業集聚可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輪軸式。集聚區以一大企業為核心,它是區域的中心軸,其他企業圍繞該企業提供服務;
第二種是大企業集聚。它與輪軸式相比,主導企業超過一個,核心產業有若干個大企業構成;
第三種是企業集群,區內存在大量相關企業,這種形態類似義大利產業區(彈性專精)型。它們圍繞核心產業,按照供應鏈形成專業化分工,但彼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第四種是馬歇爾集聚,區內成員眾多,但規模較小,主要滿足區域內的市場需求,區域內自成一個生產消費的完整體系。應該說,商業集聚更符合於後兩種類型。從模式來講,商業集聚屬於水平型的產業集聚,即由經營同類商品、互補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聚集形成。
不論是哪一時代,也不論是哪一國家,商業企業的集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是由於近幾十年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消費方式、消費模式的變化,使得這種商業集聚更趨於明顯和加快。商業集聚可分為三種形態:
團組塊狀形態
比如,義烏小商品城,還有浙江諸暨大唐鎮的襪業集群,年交易量達到60億。
沿街條狀,一般稱為商業街或專營商業街
比如著名的日本 東京秋葉原家電一條街,北京 王府井、上海 南京路商業街等。
分散多點形態
它是分佈於人們居住區、交通幹道沿線的便利店、服務店等。按地理理論,把商業集聚區分為A中心位置、B中間位置和C外圍位置等。
我國學者將集聚形態與地理位置相結合,大致歸類於幾種集聚組合狀況:
1、Aa型組合,即位於都市中心商業區的團塊布局。它由多條大街交匯形成,如北京市東部的商務中心區。
2、Ab型組合,為位於都市商業中心的主要商業大街,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單商業街等。
3、Ba型組合,城市內地區級或社區級團塊型的商業形態,如埃及開羅老區阿拉伯市場、我國香港尖沙嘴、北京的潘家園舊貨市場。
4、Bb型組合,為專營商業街,如東京秋葉原家電一條街、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條街。
5、Bc型組合,為散布在城市中街頭巷尾的商店。
6、Ca型組合,大城市外衛星城市的商業中心或郊區購物中心。
7、Cb型組合,城市邊緣地帶的農貿市場。
8、Cc型組合為郊區的零星小店。
應該說明的是,以上分類是以城市商業集聚為主,它沒有包括新興的大規模商品集散地。實際上,後者對區域的經濟影響力更大,人們更關注。
中心企業發展理論
通過借鑒美國麥克爾·波特的觀點及考察現實狀況,筆者認為商業集聚的形成更多地首先發端於一、兩家中心企業。隨著一個地區內的中心店或旗艦店建立和不斷發展,商圈不斷擴大,各種中小型業種店也會隨之集聚於此。新穎的業種店會讓顧客感覺商品種類豐富,樣式齊全,因而吸引了大批顧客流。顧客流的增長,又進一步吸引其他相關商業的入住。北京王府井商業區的王府井、新東安百貨、東京新宿的三越百貨都屬於這種情況。
區位形成理論
根據阿爾弗雷德·韋伯的區位理論,產業集聚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企業自身的簡單規模擴張,從而引起產業集中化,這是產業集聚的低級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靠大企業以完善的組織方式集中於某一地方,並引發更多的同類企業出現,這時,大規模生產的顯著經濟優勢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應。韋伯認為,引起上述產業集聚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但從商業集聚角度分析,應是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市場因素,商業集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購買和出售的規模,得到成本更為低廉的信用,甚至取消中間商和批發商。第二個因素是降低社會成本。如前所述,商業集聚會引起電、水、煤氣、綠化、照明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不僅減少了企業的經常性成本開支,還使政府投資效益最大化。
城市中心地理論
城市中心地理論最有代表性人物是克里斯塔勒,該理論對理解商業集聚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地理論認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為其腹地的服務中心,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務,如零售、批發、金融、企業、管理、行政、專業服務、文教、娛樂等。由於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務以其特性可分為若干檔次,因而可按其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檔次劃分成若干等級,各中心地之間構成一個有規則的層次關係。該理論還認為,區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級。區域聚集的結果是結節中心,即中心地出現。服務是中心地的基本職能,服務業處在不同的中心地。中心地的重要性不同,高級中心地提供大量的和高級的商品和服務,而低級的中心地則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級的商品和服務。我們根據中心地理論作進一步分析,不同區域會形成不同的,商業集聚。比如,存在城市商業集聚區、區域商業集聚區及社區商業集聚區等。
消費帶動效應
一個商業集聚區,往往是百貨、專賣店、精品店、餐飲、休閑、酒吧、文化、旅遊、娛樂、健身等多種元素的集聚地。各種類型商業企業在空間上的聯合,會產生1 +1>2的綜合經濟效應。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的各種消費會在這個區域實現,而且在該地區的消費要超過在一般地區的消費,因而產生消費帶動效應。此外,商業集聚通過集中化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和提供相關服務,將會帶動所在地區的金融、房地產、建築、廣告、裝飾裝修及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該區域的商業規模化和專業化。而當商業集聚規模、專業程度達到一定水平,還會引起周圍人們的思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甚至消費結構的改變,從而促進消費環境和商業經營的進一步提升。
節約社會成本效應
商業集聚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性,使這些服務業或配套設施具備了經濟上的合理性。從消費者角度講,由於商業集聚區各類企業之間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配套性,使得集聚內的商品的廣度和深度較大,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使其願意來購買商品;同時由於商家的集中,消費者在價格搜尋過程中節約了時間和搜尋成本,集聚區內商品價格上的優勢,又節省了消費者剩餘,從而使消費者成為商業集聚效應的最大受益者。從生產者角度講,可以使其迅速、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減少市場盲目性。同時,集聚區把分散的企業聚集到某一空間內,無形中擴大了商品銷售的規模,從而使生產者實現大批量的銷售,節省了交易成本。從政府及有關公共機構角度講,它們提供的專業基礎設施或教育項目及企業集群的信息、技術、聲譽等准公共物品能為商業集聚區內的企業共享;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積累了許多專業性管理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加有利於促進商業集聚區內的企業發展。
集聚區區位品牌效應
商業集聚區往往形成一定的區位品牌效應。商業區位品牌是商業集群內企業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商業企業通過集聚,集中廣告宣傳的力度,這既減少了單體企業的廣告宣傳費用,又藉助廣告效應形成整體品牌優勢和區位商業優勢,使單體企業獲得穩定乃至不斷增長的顧客流以及整體的商譽。紐約的第五大道、漢城南大門市場、巴黎的香舍麗榭、北京的秀水街就是很好的例證。
知識外溢效應
信息的流動是按距離衰減的,所以知識在當地的傳播要比遠距離流動更容易。商業集聚使地理上鄰近的企業易於建立協調與信息溝通機制,這種聯繫有利於通過模仿和學習改進管理、業務及市場觀念。由於集聚區內的專業人才市場降低了僱員和企業之間相互搜尋的成本,使區內人員流動更趨於方便。而人員的流動導致專業的“技術轉移”普遍存在,使得該區域的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得到共享,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外溢能夠營造一個協同創新的區域環境。一個企業或一個人有一個好的思想,會被別人採納,這個思想又與他們自己的建議結合起來,因此,它又成為新思想的源泉。這種知識信息的擴散是創新的源泉。不斷創新使該區域的經濟持續增長,更加激勵相關企業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