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韓集鎮的結果 展開

韓集鎮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下轄鎮

韓集鎮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西北部,總面積90平方公里,耕地10萬畝,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質肥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韓集鎮東鄰青崗集鎮、磚廟鎮,南接常樂集鄉鎮,西連桃源集鎮,北與牡丹區大黃集鎮及定陶區張灣鎮、馬集鎮毗鄰。人口11024戶58060人(2008年)。轄49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

鎮政府駐韓集村,距縣城25千米。北瀕東魚河,中有四支溝、新沖小河橫穿境內。350、261兩條省道公路過境。古迹有戰國時期安陵堌堆遺址(秦穰侯魏冉墓),紀念地有魯西南烈士陵園、紅三村(劉崗、曹樓、伊庄)抗日聯防遺址。耕地10萬畝,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質肥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發展前途可觀。

1957年,設韓集鄉。1958年,改設燎原公社,同年11月,以駐地更名韓集公社。1983年12月,撤社建立韓集鎮。

2020年6月,韓集鎮下轄32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宋代焦、韓二氏在此建村,明末附近吳岔口集市遷此,遂名韓家集,后簡稱韓集。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屬安陵、三英、田村、大豐四里。
1928年屬曹縣第十區。1943年8月屬齊濱縣第三區。
1949年8月屬曹縣第六區。1957年設韓集鄉。1958年改燎原公社,同年11月更名為韓集公社。
1983年12月設韓集鎮至今。1996年,面積64.7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韓集鎮地處曹縣西北部,東與磚廟鎮、青崗集鎮相連,南與常樂集鄉毗鄰,西與桃源集鎮為鄰,北與牡丹區大黃集鎮、定陶縣張灣鎮接壤。區域面積76.28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韓集衛星圖
韓集衛星圖
林木資源豐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2%,現有農林間作2萬畝,溝、路兩旁樹木100餘萬棵,林木蓄積量20萬立方。棉花種植面積大,曹縣是全國著名的優質棉大縣,曾連續兩年皮棉總產突破百萬擔,以韓集鎮為中心的曹西北是曹縣棉花生產的重要基地。
勞動力資源富餘。全鎮勞動力達23000餘人,其中一半為富餘勞動力,且具有勤勞、樸實、能幹的特點,僅18-30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完全勞動力5000人,不少人曾受過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具有較高素質且用工成本低。

行政區劃


韓集鎮統計用區劃和城鄉劃分代碼
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371721105200121韓集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1122大劉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2122崔劉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3220吳南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4220吳北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5220菜李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6220陳井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7220朱衚衕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8220王莊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09122鄧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0220呂海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1220侯家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2122曹樓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3220劉崗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4220伊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5220井王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6220董油坊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7220呂家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8220趙樓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19220馬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0220西大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1220東大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2220大樓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3220周廟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4220楊小湖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5220賈集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6220楊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7220固堆王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8220孫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29220劉連方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0220杜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1220趙堂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2220薛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3220曹路口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4220蒜劉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5220鄭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6220沙崗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7220雙王莊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8220曹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39220向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0220於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1220楊集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2220楊花園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3220堤上范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4220李洪仁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5220仝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6220東王莊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7220前范庄村民委員會
371721105248220范庄寨村民委員會
註:城鄉分類代碼121:鎮中心區;
122:鎮鄉結合區;220:村莊。
2011年末,韓集鎮轄韓集、崔劉庄、大劉庄、菜李、鄧庄、呂海、朱衚衕、西王莊、侯家、陳井、吳南、吳北、劉崗、曹樓、伊庄、井王、趙樓、董家、呂家、孫庄、堌堆王、大樓、周廟、楊庄、楊小湖、賈集、東大庄、西大庄、馬庄、劉連方、薛庄、趙堂、於庄、向庄、曹庄、曹路口、雙王莊、鄭庄、沙崗、蒜劉庄、杜庄、楊集、楊花園、范庄寨、李洪仁、堤上范、前范庄、仝庄、東王莊49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6月,韓集鎮下轄3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韓集村。
韓集鎮下轄行政村
韓集村大劉庄村崔劉庄村曹樓村劉崗村伊庄村
井王村馬庄村西大庄村周廟村楊小湖村固堆王村
孫庄村鄭庄村沙崗村於庄村楊集村楊花園村
李洪仁村范庄寨村新三村村大樓村趙堂村杜庄村
向庄村蒜劉庄村楊庄村菜李村鄧庄村趙樓村
王莊村紅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韓集鎮轄區總人口6.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55萬人,城鎮化率8.97%。另有流動人口3500人。
2018年,韓集鎮戶籍人口6463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韓集鎮財政總收入32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90萬元,增值稅720萬元,企業所得稅36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522元,比上年增長30%,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0.7億元,比上年增長14%。
2018年,韓集鎮有工業企業8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5家。
韓集鎮
韓集鎮

農業

2011年,韓集鎮耕地面積9萬畝,人均1.5畝,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地瓜、大豆、雜糧為主,農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8.5萬噸,人均1387千克,其中小麥3.9萬噸,玉米4.2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5000頭,年末存欄4200頭;羊飼養量3000隻,年末存欄2700隻;家禽年飼養量50萬羽。

工業

韓集鎮民營經濟發強勁,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和棉花加工兩大支柱產業,現有兩類加工企業300餘家,天宇紡織、方圓木業、斯達化工、泰鑫木業、永昌木業、桐林木業等企業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億元,固定資產投入1.2億元,完成工商稅收580萬元。

商業布局

韓集商業分佈
韓集商業分佈
韓集鎮韓集村以沿庄青公路為中心商業成型,韓集鎮中學以西、鎮政府以南的韓集貿易大市場現已投入使用,另輔以韓集集貿市場的集市商業分佈。
現有多所大型超市,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另外還分佈有手機店、電腦店、服裝店、精品店等各種商鋪。

文化


社會風俗

韓集鎮所在的菏澤市境內村落的構成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單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戶一家定居,後來發展成大家族,再分許多戶,終於成為一個村落。如菏澤市的劉善人庄、張庄、大王莊、胡集、張灣;定陶的牛屯、白屯、魏灣;梁山縣的喬那裡、孔那裡、路那裡、周樓、肖樓、馬叉河、李叉河;曹縣的孫老家、單縣的高老家、郭村等。這種村落的宗族觀念極強。
韓集鎮[山東省曹縣韓集鎮]
韓集鎮[山東省曹縣韓集鎮]
親族聯合體村落:這是由姻親關係聯合起來的幾大家族村落,名為錢王樓、岳程庄、馬王莊、趙王樓的村落,往往就屬於這一類型。
雜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無親族關係的多姓家族結成的村落。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鎮、要道等謀生門路較多的地方。互助鄰里互助,是代代相傳的慣俗,涉及許多方面:在菏澤境內,一家有婚、喪事,村中人都來幫助。從前,誰家有女出嫁,親戚鄰里各送麥面若干,說是給閨女做體己乾糧,名為“送面”。貧寒之家,有此若干白面,可以寬心辦喜事。後來,送面改為送雞蛋、送錢、布料。一家結婚娶媳婦,親戚和村人或多或少,總以紅紙相裹,送一點錢,鄉人稱作人情份子,這是經濟上的相助。到娶親之日,俗稱辦喜事,村人不呼自至,紛紛前來幫忙,最後,只不過是吃杯喜酒而已。遇有喪事,從病故到下葬,前前後後都有人相幫。有的村莊還有“一家有喪事、全村都蓋鍋”的習俗。至今,婚喪事相助的風俗仍在城鄉流行,有些地方,繼承當中又有發展。修房蓋屋中,包括備料當中的伐木、採石、運沙、運土、運磚瓦,開工后和泥、挑水、遞料等,都是靠親鄰“幫工”來做的。生產勞動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來的協作習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如幾家幾戶聯合、一家有役畜、一家有車或有大農具,合在一起互相使用。

禮儀習俗

韓集鎮在曹縣的位置
韓集鎮在曹縣的位置
設酒宴韓集人十分注重和講究酒宴的禮數。人們擺酒席多用“八仙桌”,以沖門的座位為上首,兩旁為中座,與上首對應的為下首,上首一般都由年長的和有身份的客人入座,兩旁為陪客和其他客人坐之,下首由小字輩入座。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不少人在酒店待客,用的多為大圓桌,按照主賓、副主賓和主陪、副主陪的新法排座次。主人作為主陪坐在對門居中的位置,右面主賓,左為副主賓,其他客人依次坐,副主陪與主陪相對而坐。酒席間,香煙和茶水是必供的,不能斷檔,一旦沒了香煙和茶水,主人則認為是很丟面子的事。有的主人在酒席結束后,還給會抽煙的人發包香煙。
過生日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老人過生日的逐漸多起來,老年人生日早飯必須吃麵條、謂之“長壽麵”,另外要煮雞蛋,並在身上滾動,謂之“滾運”,即由孬運滾到好運。90年代后,祝壽的形式逐漸多樣化,許多城鎮居民到酒樓設宴為老人祝壽,有的子女還在電視台為老人點歌祝賀,有的人為老人攝影錄相以示留念,還有的人帶老人外出旅遊。為老年人過生日不能間斷,若間斷則為“斷頭生”,不吉利。此外還有為孩子過四生的風俗。孩子滿四周歲那一天,親朋好友帶著為幼兒準備的衣服、鞋襪等禮物前來祝賀,幼兒父母則設宴招待客人。
送粥米嬰兒降生后,男方要向岳父家報喜。生男謂之大喜,亦稱“弄璋之喜”;生女謂之小喜,亦稱“弄瓦之喜”。如生男孩,如果是男孩,岳父家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五日送粥米,喻之男孩五大三粗,生長強壯;如果是女孩,岳父家則在生女孩出生后第七日送粥米,喻之“乞巧”,希冀女孩長得心靈手巧。送粥米主要是雞蛋、紅糖、小米、芝麻鹽和新生兒衣帽等。原來送粥米僅限岳父家人,後來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粥米的人除了岳父家人,還有男女雙方的姑家、姨家、舅家及親屬,送的東西數也比過去多得多,客人看新生嬰兒要拿看錢。男方則在家設宴款待客人,有的在酒店擺酒席進行招待。新生兒十二天,岳父家還要去人看望,其他親戚則可不去。

家族習俗

韓集鎮屬之古代菏澤地區,境內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標記是喪服制的“五服”,即“斬、齊、大功、小功、緦麻”,以此確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孫之間的九代血親系統,以不出“五服”論親族遠近,“五服”之內稱“本家”,然後推而及之於同宗同姓。菏澤區內有夫婦一代家庭、雙親子女兩代家庭、祖孫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類型。傳統觀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業大、人多財多”,所以舊時數世同堂的複合式家庭較多。建國后,特別是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男女平等、家庭成員平等的要求,數世同堂的複合式大家庭愈來愈少,家庭逐漸向小型化發展,雙親子女兩代家庭佔大部分。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各縣大體相同,但書面、口語、對人、當面又有許多不同,舉要如下:子女對父母稱雙親、二老、老人家、爹、達達、娘、爸、媽等;書面或對人稱家父、家母、老爺子、老太太等。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分別稱爺爺、老爺爺、老老爺爺或太老爺爺。對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分別稱奶奶、老奶奶、老老奶奶或太老奶奶。父之兄弟,書面稱伯父、叔父,當面稱大爺、大爹(二爹、三爹)、叔叔(二叔、三叔)等。伯、叔之妻稱伯母、大娘、大媽(二大娘、三大娘)、嬸(二娘、三娘)等。父之姐妹,書面稱姑媽,當面稱姑姑(二姑、三姑)、媽媽(mámá)等。母之兄弟,書面稱舅父,當面稱舅,稱舅的配偶為妗子;母之姐妹,書面稱姨媽,當面稱姨。對其配偶稱姨夫。夫稱妻,為賢內、賤內、內人、老婆、家裡、對象、愛人、內當家、孩他娘或直呼其名。稱妻之父母為岳父、岳母、大爺、大娘等,80年代,也有稱爸媽的。妻稱夫為男人、外頭、當家的、那一口子、丈夫、愛人、孩他爹或直呼其名。對夫之父母,背後稱公公、婆婆,當面稱爹、娘等。對於姐夫,部分人稱哥,也有叫姐夫的。
對於家務,又稱家事、家政,習稱過日子。家務的主要決策者是家長。
家長又名戶主、當家的、掌柜的,在舊時一般是男性壯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長房長支的壯年男子。在舊時代的家長制家族中,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對內維持家族秩序,對外代表家族全權處理事務,是舊制度下家庭的支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俗語,故而,才將家長以外的家庭成員統稱為“家眷”或“家屬”。舊時,家務瑣事的具體管理者、家務習俗的主要傳播者是家庭主婦,又稱內當家、內掌柜、管家婆,一般是家長的妻子,即由“多年媳婦”熬成的“婆”。家務勞動主要由婦女承擔,即有俗語“整年圍著鍋台轉”。隨著社會的進步,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地位逐步提高,專制的家長制也漸漸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飲食習俗

韓集鎮所在的菏澤地區是典型的中原飲食文化,例如境內吃晚飯曰喝湯。舊時,貧富生活差異很大,富者以小麥為主糧,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紅薯、為主糧,吃混合面;窮人常年吃不上純糧食,尤其青黃不接時,以糠菜度日,因此有“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說法。建國初期,多數群眾常年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糧。1976年以前,以玉米麵餅子、地瓜乾麵窩窩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白面饃成為城鄉人民的主食。對飲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慣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為主。大部分農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點鐘進早餐,下午二三點吃午飯,傍晚只喝湯吃剩餘食物,曰喝湯,不太注重晚飯。在單縣等少數地方,在秋收以後春耕之前的一段時間裡,一日兩餐,俗稱“兩頓飯”。1980年以後,漸重晚飯,但仍稱喝湯。菏澤地區至今通行一日三餐,俗稱“一天三頓飯”。主要蔬菜有蘿蔔、白菜、菠菜、韭菜、土豆、黃瓜、豆芽、芹菜、茄子、辣椒等。隨著塑料大棚的出現,縣城和一些大集鎮的市場一年四季不斷新鮮蔬菜。魚、肉、禽、蛋、油的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味、形、器、營養價值等。80年代,宴席檔次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舊時區內群眾有聚眾吃飯的習慣,到吃飯時都端著飯菜就近聚到一塊去吃,夏季多在樹蔭下,冬季多在向陽處。一邊吃飯一邊談論,話題沒有中心、沒有目的,較多的是談論生產,也談外地及當地新聞,有時也品評人物。建國后此風尚存。
韓集鎮風貌
韓集鎮風貌

建築習俗

韓集鎮的傳統民房大部分是紅磚結構,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別。
院牆、屋牆一般用磚塊砌成。區內建房一般以兩層小樓為基礎,城鎮多為樓房。脊獸又稱吻獸,有龍頭、鴿子、麒麟、公雞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裝吻獸,是菏澤地區的一種建築習俗。進入80年代,民居建築多採用石料、磚料、鋼材、水泥等,傳統的建築材料為之一變。區內居民比較注重建房儀式。當房基地選中之後,建房、開工擇吉日,俗稱看日子。定下時間后,分別請瓦匠掌尺人丈量,請人挖地基打夯,俗稱“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認為不唱夯歌後世出啞巴。上樑那一天,什麼時辰上樑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訴“主家”(房主)。時辰的選擇,各地不同,一般都選在正午時分,上樑時間一經確定,房主即準備酒菜,購買鞭炮。當梁穩穩噹噹安安全全地安裝完畢后,燃放鞭炮,慶賀上樑成功。俗諺曰“上樑的酒,古來有”。當天中午,房主、親朋、匠人、幫工相聚在新房旁歡飲上樑酒。布局區內在房屋建造中有許多規矩與禁忌。院落布局分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設院牆,不設大門,這種院落在黃河灘區及其附近地方常見。但黃河灘上的台房雖無院牆,一戶一台,界限還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東西廂房所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門的廂房又次之,正對大門的廂房最低。大門走向視地理環境而確定。“簸箕叉”,有正房、廂房而無南屋。

地方美食

韓集芝麻糖
韓集芝麻糖
韓集鎮芝麻糖,當地稱為“韓集麻糖”,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以境內大劉庄加工的而為名。
韓集芝麻糖
韓集芝麻糖
韓集鎮大劉庄的麻糖做工考究,粗細均勻,芝麻沾滿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間都有129個小孔,兩端封口不通氣,以香、甜、酥、脆四大特點久負盛名。關於韓集大劉庄生產麻糖歷史,村裡老者說,他們前十多輩子都加工麻糖,是祖傳手藝,誰也搞不清具體從哪個年代開始的,傳說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已有六百年歷史,清朝順治年間,成為貢品,得到皇上賞賜。
麻糖主要原料是精選大米、小米、大麥、芝麻,選料嚴格,製作精良,工藝繁多,循序有章,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處,把握好火候。時在冬月,始做麻糖:第一步是熬糖稀,先將精選大麥用溫水浸泡一個星期時間,溫度控制在26-27℃,泡出大麥芽,用石碾碾成芽漿,再精選大米(或小米),把大米像蒸乾飯一樣蒸熟,然後混合大麥芽漿摻好拌勻,裝進大缸,用沸水潑澆進行發酵,兩個小時后,即可淋出糖漿,再進行熬制,即成糖稀;第二步是製作半成品,將糖稀再進行熬制,使之變稠,製成糖飴,冷卻到一定溫度,再加工,成為半成品;第三步加工成品。將半成品在30℃高溫加工房內進行摔打、抽拔、制孔,每根麻糖要求129孔,然後沾滿精選脫皮芝麻,擰成麻花狀,稍微冷卻涼溫成為成品麻糖。

交通


韓集鎮交通便利,兩條省道(庄青路、劉民路)在境內縱橫交錯,西鄰220國道,距菏關高速公路出入口10公里,東依京九鐵路,北靠新歐亞大陸橋(新石線),距離新鄭國際機場、濟南機場均在2小時車程之內。
2011年,韓集鎮有350、261省道過境。

社會


電力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曹縣由全國最好的電網--山東電網直接供電,在全國供電形勢緊張的情況下,近幾年都沒有出現拉閘限電的現象。韓集鎮建有11萬伏變電站一處,架設專供幹線一條,49個行政村全部完成線路改造。
通訊便捷,韓集鎮有郵政、電信兩個分局,中國移動、聯通微波發射塔3座,信號可以無縫隙覆蓋,程式控制電話容量1萬門,電話入戶率70%,有線電視四級網建設已經完成。服務機構齊全,鎮駐地有山東省農村信用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國稅分局、地稅分局、工商所等政府機構,可以提供多方位服務。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韓集鎮有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5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戶。圖書室25個,藏書5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15人,學校體育場2個,5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2%,有線電視用戶0.3萬戶,入戶率25%。

教育醫療

曹縣韓集鎮中學位於鎮政府駐地,是一所初級中學。
曹縣第二中學位於紅三村的劉崗行政村是一所完全中學
曹縣第三人民醫院位於韓集村,是一所綜合性醫療機構。
2011年末,韓集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856人,專任教師14人;小學10所,在校生3960人,專任教師17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0人,專任教師6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33%,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1年,韓集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9戶,人數1731人,支出157.3萬元,月人均76元,比上年增長5%;醫療救助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00人次,共支出0.9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敬老院1家,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0人;社區服務設施5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5個,社區服務站5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28萬元,使650名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2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基金支出合計12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萬人,參保率3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韓集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21個;病床1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6張;固定資產總值4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7名,其中執業醫師23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20人,醫療機構完成門診7.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

旅遊


安陵堌堆遺址

韓集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鎮政府西北4公里有安陵堌堆遺址。堌堆長100米,寬90米,中心高出地面8米。堌堆中心凸起部為秦相魏冉墓。魏冉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同父異母弟,助秦昭王繼承王位。秦昭王任命魏冉為將軍,負責保衛國都咸陽安全。秦昭王幼小,宣太後主持朝政,任魏冉為相,把穰地(今河南鄧縣)封給他,號為穰侯。魏冉認為陶(曹縣的左城)是天下之中,是山東(餚山以東)六國會盟爭奪的戰略要地。於是率軍隊攻取陶,作為自己的封地。又任命白起為統帥,先後討伐了韓、魏、齊、楚。魏冉把周朝的九鼎運到陶。大臣范睢對秦昭王說:“魏冉把九鼎定在他自己的領地,目的是為篡奪王位,恐怕以後秦國的國王就不是您的子孫了。”秦昭王聽后,就廢了母親宣太后,免了魏冉相職,令其歸陶,一年後,魏冉卒,葬在安陵堌堆,即今魏冉墓。

魯西南烈士陵園

魯西南烈士陵園,位於縣城西北28.4公里,韓集鎮孫庄村東北200米處。該園是為紀念“九·二七”殉難烈士而建。陵園內分北、東兩處墓區,共安葬烈士261人。東墓區葬有豫東縱隊政委魏克仁、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周柱安,曹縣縣長王雪靜,中共齊濱縣委副書記向奉之,湖西專署稅務局長毛宜軒等烈士。北墓區除葬有“九·二七”死難烈士外,又陸續接納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共253名。主要紀念建築物有革命烈士紀念堂、魯西南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碑亭等。1988年1月被批准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烈士紀念堂位於陵園中央,磚木結構,建築面積315平方米。室內懸掛著烈士遺像47幅,九塊卧陴陳列在遺像下面,鐫刻著26位烈士的傳略和悼念詩文。
韓集鎮風貌
韓集鎮風貌

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

位於曹縣城西北30公里韓集鎮境內。包括劉崗、伊庄、曹樓三村,呈品字形,為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稱。1977年被省命名為“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吳起

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戰國時期衛國左氏(今曹縣韓集北)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
吳起為吳國王族之後,曾祖為吳王夫差。吳起少有大志,一心成就功名。在魯“嘗學於曾子”,后棄文就武,研讀兵書,經人舉薦,被魯君拜為大夫。前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統帥魯軍,出戰抗齊,大敗齊軍。戰後,因人詆毀,失信魯君,離魯投魏。魏文侯命吳起為將,令其攻打秦國,奪下五座城邑。魏文侯又任其為西河守,抗拒秦國和韓國。周安王十三年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魏,“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其餘戰平”,“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大的諸侯國。文侯死後,武侯聽信公叔讒言,疏遠吳起。吳起離魏去楚,被楚悼王拜為令尹(即相),實行變法:“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僅一年,他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抵擋三晉擴張,西伐強秦,威振諸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被舊勢力亂箭射死。
吳起一生奉事三國,在魯魯勝,適魏魏強,入楚楚昌,變法圖強,敢違舊章,犯難歷險,身死名揚。吳起著有《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並稱“孫吳兵法”。

燕肅

燕肅,韓集鎮堤上范村還是科聖燕肅的出生地。燕肅(961~1040),字穆之。曾遊學睢陽學舍(今河南省商丘縣)。宋淳化年間中進士,任鳳翔府觀察推官,主管司法事務。淳化五年(996年),任秘書省著作佐郎、臨邛知縣。因政績突出,宋真宗趙恆繼位后,升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徙廣南東路刑獄。歷任越州、明州知府。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朝廷採納他的建議,恢復地方所判死刑應予復奏的制度。燕肅對海潮規律、機械製造、計時器等都深有研究。他在沿海各地實地考察,歷時十年,於乾興元年(1022年)寫出論文《海潮論》,繪製了《海潮圖》。天聖五年(1027年),他複製成功了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天聖八年(1030年),他在舊漏刻的基礎上,創製了新漏刻,因其頂端是一朵蓮花,故稱“蓮花漏”。蓮花漏法頒布實施后,受到各方稱讚,稱其“秒忽無差”。燕肅還精通音律,擅長作詩繪畫。流傳下來的詩有《僻居》《惠山慶上人》等。畫作傳世較多,在《宣和畫譜》中著錄了《春岫漁歌》《江山雪霽》《小寒林》等37件。清故宮藏有《春山》《秋山晚靄》《寒岩積雪圖》;國外也有他的畫作流傳。至今仍能看到他的作品有40餘幅。
韓集鎮風貌
韓集鎮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