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松關

獨松關

中國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西北關隘。獨松關位於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

概述


簡介

獨松關
獨松關
獨松關,中國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西北關隘。獨松關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境內,南與杭州市餘杭區境交界,北距城關遞鋪鎮8公里。
歷史上,獨松關與位於餘杭境內的幽嶺關、百丈關合稱“獨松三關”,是南宋京城臨安北側的主要屏障,只要守住了獨松關,也就擋住了杭州北來的兵患,因此,獨松關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

布局與歷史

獨松關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 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
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據餘杭郡,杜伏威將王雄誕擊之。李子通以精兵守獨松嶺,王雄誕遣別將將千人乘高據險逼之,多設疑兵,李子通遁走。
獨松關遺址景觀
獨松關遺址景觀
南宋於建炎年間(1127~1130),為 阻金兵南下,在獨松嶺壘石為關。關南 5公里,左有百丈關(位百丈嶺上),右有幽嶺關(位幽嶺上),合稱獨松三關(見彩圖)。獨松關東南至溪口為溪徑谷地,長20公里。溪口踞通道谷口,謂三關要路。建炎三年(1129),金朝大將兀朮自廣德過獨松關,見無戍者,謂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數百守關,吾豈得渡哉?“
德祐元年(1275),宋將羅琳戍獨松關,元將阿剌罕自建康出兵經廣德,破獨松關直取臨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
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將項普據獨松,占安吉,元軍自雙溪口北上,破獨松三關,起義軍敗。
清咸豐十年(1860),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今獨松關已失其險。

得名


安吉東南方向與餘杭交界處,有一個地方叫關上,宣杭古道從這裡經過安吉遞鋪鎮北上,從宣州入徽。此處名即為關上,當然自有關門。南宋建炎年間在此所設關卡,名為獨松關,相傳關門前有獨松一棵,幾度興廢后現已無存,只有我朝保護文物的石碑一塊。此處比較清靜,似乎沒有什麼遊人去訪古,目前只剩下城門還在,邊上的城牆已經在修公路時候拆除,關前後夾雜在幾棟民房之間,關上本有軍事目的的藏兵洞若干,現在已經沒了,變成了堆放竹子的場地。走進城門,城門象一個短的隧道,關門如洞,深十米,高約三米,寬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過。在城門當中,頭頂有一方孔,想來是有2個目的,第一個作用平時用於採光,第二目的是軍事防守時候,用做圍殲敵人的瓮城作用,當敵人進入城門后,可以上部進行攻擊。物是人非,經歷了朝代興亡,已經殘破不堪。原來在這附近沿線,另有幽嶺關,千秋關等,

地位


地勢險要

獨松關
獨松關
獨松關地理位置很險要,位於北方通向杭州的一個重要通道的節點。作為屏障杭州的一個軍事設施,註定它的名字會留下歷史。
《水滸》中也有獨松關及古驛道獨松嶺段的描述。“盧先鋒自從去取獨松關,那關兩邊,都是高山,只中間一條路。山上蓋著關所,關邊有一棵大樹,可高數十丈,望得諸處皆見。下面儘是叢叢雜雜松樹……收入得董平、張清、周通三人屍骸,葬於關上。
《水滸傳》中的獨松關之戰在100和120回版本的第95和115回。
獨松關守將是吳升、蔣印、衛亨。
剛開始時南軍連日下關交戰,蔣印被林沖蛇矛刺傷,吳升不敢下關交戰,只在關上守護。
江南方臘國鎮國大將軍 元帥厲天閏率領援軍趕到后南軍再次出戰,厲天祐和呂方交手,約斗五六十合后呂方一戟刺死厲天祐,南軍上關。
盧俊義見山嶺險峻,派李忠、周通、歐鵬、鄧飛上山探路。厲天閏要給弟弟報仇,率軍衝殺下關來。厲天閏殺死了周通。還好救應及時,三將回寨了,但是李忠受了傷。如果救應晚了,四個人全完了。
董平要去報仇,結果被火炮打傷了左臂,不能使槍,用夾板綁了手臂。
第二天董平又要去報仇,被盧俊義阻止了。
過了一夜,董平傷勢稍微康復了一點,就瞞著盧俊義,和張清徒步殺上關去,關上走下厲天閏、張韜來交戰,厲天閏和董平交手,打了十個回合后董平因為左手受傷使槍不應敗下關來,厲天閏去追,張清一槍刺向厲天閏,厲天閏躲到松樹后,張清一槍刺在樹上拔不出也被厲天閏趁機刺殺,董平回身去救,結果被張韜在背後攔腰一刀砍成兩段。
宋軍孫新、顧大嫂夫妻偽裝成逃難百姓去探路,找到一條小路后和李立、湯隆、時遷、白勝晚上走小路上關放火,南軍棄關撤離。三員守將吳升、蔣印、衛亨分別被孫新和顧大嫂、李立和湯隆、白勝和時遷生擒,后被宋軍殺死。
宋軍追擊撤退的南軍,追上后盧俊義和厲天閏交手,約鬥了三十餘合盧俊義殺死了厲天閏。張儉、張韜、姚義率領殘兵繼續戰鬥,宋江再派李逵、鮑旭、項充、李袞率領3000步兵去夾攻。
李逵率軍前進途中遇見繼而阻擊南軍殘兵敗將,殺死姚義。張儉、張韜後退中遭到盧俊義阻擊,下山逃命結果被解珍、解寶生擒,后也被宋軍殺死。
獨松關自唐至清在獨松關發生的戰事不下十次。清咸豐十年,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李世賢曾多次出入獨松關與清軍周旋;同治三年,太平軍晚期將領列王徐郎、佑王李遠繼,也多次憑藉獨松關,與清軍和民團激戰。現距關五華里有地名“大白地”者,據說就是清軍大敗太平軍的地方,“大白地”原名應是“大敗地”。至今還常有人在河灘挖出銹爛的刀、矛、劍、戟。
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獨松關景觀
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獨松關景觀
獨松關雄踞在獨松嶺上,十分峻險。關旁原有一棵千年古松,關以松名,故曰“獨松關”。明代詩人凌說《獨松冬秀》詩云:“撞破關門山勢開,樹頭雲起喚龍來。擎天老乾高千丈,傲雪貞標壓眾材。歲久根節堅作玉,風生岩壑響成雷。蒼顏不改渾依舊,萬古相期竹與梅。”
“獨松冬秀”古時是鄣南(安吉)八景之一,古松雄關的景象,想來一定很美。
獨松關的地理形勢險要,關后是高峻的獨松嶺,嶺上滿是蒼松翠竹。兩條從獨松嶺上前伸出來的山脈,如同兩條巨人的臂膊,將獨松關抱在其中。關牆全由大石砌成。據清人編的安吉縣誌上說:關牆之上原有箭樓,關內有兵營6間。關牆長約60米,厚10米。關牆橫跨湍急的獨松澗,銜聯左右兩條高峻的山脈。沿山澗右側是一條陡峭的羊腸小道,直通關門。關門如洞,深十米,高約三米,寬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過。洞頂中部開有兩米長、一米寬的天窗。此天窗極有創意,平時可給關洞內透光,戰時敵人進入關洞內,守兵可從頭頂上襲擊之,使敵人無處躲避,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今非昔比

獨松關
獨松關
而如今,關上的古松早已不在,關上的箭樓更難覓其蹤影,連石砌的關牆也在修獨松嶺公路時被拆除了一半,現只剩獨松澗右邊的一半了,關內的兵營遺址被辟成了堆放竹木的場地。獨松關已沒有了昔日的雄關氣勢。幸而獨松關的關門還在,後人補刻的“獨松關”三字還依稀可見。昔日的雄關峻岭,已日趨暗淡,而如今獨松嶺下正在修建水庫,水庫建成后,這條古時浙西北地區南通杭州的交通要道將從此斷絕,這座“中華名關”將更加沉寂。只有當了解安吉歷史或熟讀《水滸傳》的遊人登上斷關殘牆,當山風掠過獨松關時,聽著竹浪的呼嘯,松濤的轟鳴,才會聯想到此地曾是鼓角爭鳴的古戰場,依稀能想見獨松關昔日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