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頌

三十頌

"作為後加字的有10個。的論述

主要介紹


中國藏族傳統的文法書。據傳為藏文創製者圖彌三
菩札所著8種文法書之一,除另一本《性入法》外,其餘
6種失傳。8種文法書中,《三十頌》是總論,全稱為《授
記根本三十頌》。一般認為,圖彌三菩札為7世紀人(其
著作當為同時),而近人根據歷史文獻,並與8、9世紀古
籍、碑文和出土簡片對照研究,發現上述文法書中的記
述與較古的藏文有多處不合,故對著者和成書年代提出
疑問。《三十頌》以偈頌體寫成,提綱挈領地概述文法
要點,有口訣的性質。偈句數目,因版本而異,如舊敬詞
句不計在內,本文有 119句、120句、122句等幾種。以
4句為一頌,30頌正好120句,這就是《三十頌》名稱的
由來。《三十頌》從以後加字為中心的字母綴聯的角度
出發,論述正字法和語法問題,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字
母分類和文字結構,共18句。將藏文分成輔音字母和元
音符號兩部分,指出可作為前加字的輔音字母有5個,可
作為後加字的有10個。因從后加字出發,未能全面反映
藏文的正字法,如上加字、下加字等都未特別說明。第
2部分是虛詞,共63句,約佔全文的一半,是主要部分,簡
要介紹虛詞的形式和意義。介紹虛詞形式時,也是從后
加字出發,如指出哪個后加字加上哪個母音就是某種虛
詞。比如10個后加字加上母音[o],分別加在具有相應后
加字的前接詞後面,就是終結詞。第3部分是關於后加字
的論述,共17句,說明后加字的重要性。認為即使有基字、
前加字、上加字和下加字,如果沒有后加字,也無法構成
詞並表達一定的意義 這種“后加字中心論”是由於部
分虛詞的聲母要按前接詞的后加字發生變化,過份強調
后加字支配虛詞變化的作用而形成的。從這種觀點出發,
甚至人為地在開音節後面也加上一個后加字R(后經改革,
已大部取消,只保留小部分以區別詞形),使文字系統中
不存在沒有后加字的字形。這是受屈折變化複雜的梵文
文法的影響。第4部分共22句,論述學習的方法。後世藏
族文法學家的論著,都以此書為藍本,進行註疏詮釋,增
加補充,自立體系的極少,因此這本書同《性入法》一起
成了藏文文法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