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大關橋之北
徠拱宸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三孔薄墩聯拱駝峰橋,邊孔凈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採用木樁基礎結構,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
拱宸橋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拱宸橋(“拱”與“共”通,“宸”與“辰”通)之名由此而來,寓意百姓擁戴實行德政的統治者。1895年,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杭州列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關,抗戰勝利后,洋關廢除。2005年,拱宸橋進行大修,這也是拱宸橋120年來頭一次大修。2006年,杭州運河集團又將長3米、重2噸的護橋石更換。古老的拱宸橋,以更堅強的形象,橫跨在運河上。
1860年杭州拱宸橋老照片
東連拱宸橋的橋弄街的一側是近代工業廠房,另一側是傳統商業店鋪,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築:沿運河的住家與埠頭、合院式的傳統民居、民國時期的里弄建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樓”等,幾乎濃縮了近現代中國的建築。這次整治,3000戶居民暫時搬離此地,經過整治后,這裡將成為一個集中體現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託運河而形成的近現代工業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及倉儲運輸文化的文化複合型歷史街區。
徠該橋附近的中心集施茶材會所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慈善場所,為杭州市第三批歷史保護建築,始建於1924年,坐南朝北,為合院式牆門建築,佔地560畝,共三進,圍成一個天井式院落,內部建築均為一層木結構。
同行的朋友陳向文,對杭州的橋及運河頗有研究,曾擔任《杭州的橋》一書主筆。他說,過去,拱宸橋很“孤單”,東側都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橋西的一些傳統建築,夾雜在裡面不起眼,又因其破舊,外面的人幾乎不會進去逛。在國慶節,人們越過古老的拱宸橋,就可以來到這片充滿古典風貌的街區,探古訪幽了。
拱宸橋今昔
拱宸橋
拱宸橋目前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近百年風、雨水的侵蝕,砌體表面風化嚴重,橋面石階和石欄板也有局部破損,鑒於該橋為文物,日常養護也僅局限於清理橋樑雜草上,並加強巡查,發現病害及時上報。該橋所屬的運河段為V級航道,過往船隻較多,再加上拱宸橋方孔只允許單向通航。主墩上被過往船隻碰撞較為明顯。2005年9月26日,一輛貨船在通過拱宸橋時,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損。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該橋被撞損拱圈未修復的情況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擊。
拱宸橋
拱宸橋對於杭州的意義卻不一般。很久以前,返鄉的杭州人在看到這座古橋后,總會不 由自主地坦然和興奮起來。這座橋,便是古運河杭州終點的標誌了。遠走他鄉的遊子見到故鄉熟悉的小橋迎面而來時,總是會生出許多的欣慰和感慨。
如今,古橋在幾經修整后依然是行人往往來來。走上高陡的橋面,望運河長去,拱宸橋就如同一個維繫點,它將整條騰龍繫於杭州這片土地,裡面是家、是根,外面則是一片闖蕩的世界。現拱宸橋邊有扇,刀,傘博物館與運河博物館。為人們了解運河文化提供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