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八面廳

浙江義烏上溪鎮黃山五村的景點

黃山八面廳位於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黃山五村,坐西南朝東北,縱軸方位NE45°,建築呈矩形平面,佔地面積2908平方米。八面廳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簡介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前臨上溪,后枕紗帽尖山的谷地,清嘉慶元年(1796年)始建,歷時十八年,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成,由當時富甲義烏的著名火腿商人陳子寀與其孫陳正道建造。中軸線上依次有花廳、門廳、大廳、堂樓,中軸線兩側分別有4個三合院,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規整、對稱、尊卑有序。梁架結構氣勢宏偉,採用冬瓜梁型制。建築雕刻分為石雕、磚雕和木雕。布滿地袱,石躓的石雕,以纏枝花卉、道八仙、鳳紋為題材。門廳正立面上以道家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磚雕,線條流暢。值得一提的是木雕工藝,雀替、牛腿、格扇、挑頭等都雕刻人物故事、動物和花卉圖案,人物塑造講究造型的優美,性格的刻劃。動物花卉寫實逼真,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透雕等工藝於一體,與徽派建築的雕刻相比更加註重雕刻力度和流暢線條,是東陽木雕的頂峰之作。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建築特色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整體平面布局近長方“回”字形,現存建築分為三路六院,共64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以一條中軸線和兩條橫軸線相交構成八面廳的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沿中軸線依次分佈為花廳遺址、門廳、大廳、堂樓,中軸線南北兩側分別有兩個三合院,中軸線4座廳堂與橫軸線的4座廂廳,形成8座廳堂,故俗稱八面廳。
現存建築除花廳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被太平天國運動戰火焚毀只剩遺址外,其它7座廳堂保存基本完好。門廳、大廳、堂樓為宗祠建築,是整個建築的核心,是陳氏宗族舉行祭祀、聚會、議事和各種典禮的場所,所以規模極其宏偉,布滿了繁瑣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木雕。橫軸線上的三合院為家居所在,略顯質樸,在結構上,每座院落都有正廳、廂房、走廊、天井等,自成系統。廳與廳之間兩相對稱,但又各具特色;門廳內部有穿廊走道,廊廊相連;門戶18頭,廳廳相通。對外有大小門戶8頭,從任何一門進入,都可不濕腳走遍8座廳堂。整個布局嚴謹、規整、對稱、尊卑有序,具有清中期浙中民居典型的風格特徵,體現了中國家族生活的倫理觀念與家庭的生活習慣。
黃山八面廳的設計構建者匠心獨具,所處位置四周群山環繞,前臨的凰溪自西北向東南從八面廳前流淌而過,后枕紗帽尖山的谷地,與周圍的地形環境、自然風光能極其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粉牆黛瓦,配以變化的馬頭牆,顯得素凈雅緻。南方民居建築一般常用前廳後園的設計理念,而八面廳將花園置於整體建築的最前沿,一方面體現了主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強調了與周邊自然界的融合,按照地形環境而加以變化。
黃山八面廳用材考究碩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豐富的藝術裝飾,其精美絕倫的木雕、石雕、磚雕堪稱鬼斧神工。門廳正立面上大量的以道家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磚雕,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布滿地袱、石躓的石雕,以纏枝花卉、道八仙、鳳紋為題材,形態各異,既抽象又寫實。而密佈於整座八面廳的木雕為三雕之最,如門廳、大廳的梁、檁、枋、雀替、牛腿、格扇、挑頭以及走廊的幾腿罩、天花板和門、窗上,均布滿了雕刻,題材豐富,有單體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聖哲先賢故事,也有動植物形象、房屋建築、風景名勝,還有各種圖案花紋等,幾乎是天上、人間、地下無奇不有。寓意吉祥,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雙魚吉慶、瓶生富貴、歲寒三友、事事如意、金玉滿堂、連年有餘、和合二仙、吉慶有餘、平升三級、五福捧壽、暗八仙等圖案,形態逼真,雕工精緻。雕刻技法集線刻、平雕、圓雕、浮雕、剔雕、鏤雕、透雕等於一體,造型生動,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黃山八面廳的三雕藝術,為中國建築藝術上一顆璀璨明珠,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是一座雕刻藝術博物館,是江南地區民居建築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

歷史價值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佔地0.25公頃。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花廳及門廳正立面部分石雕被毀,1942年南拱門被毀。現存花廳遺址、門廳、大廳、堂樓及中軸線兩側的三合院,保存狀況良好。八面廳的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是由一條中軸線和兩條橫軸線構成。建築用材碩大,雕刻工藝精湛,布局章法得當,為東陽木雕發展到頂峰時期的傑出代表。黃山八面廳有確切的建造年代,是鑒定清中後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築。它是宗祠與居住相結合的典型浙中民居,體現了中國大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小家庭的生活習慣。同時,它又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古代雕刻藝術的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001年06月25日,黃山八面廳清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