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佛蘭德斯的結果 展開
- 歐洲地名
- 美國教育家
佛蘭德斯
美國教育家
弗蘭德斯( Ned.Flanders),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學者。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公眾普遍對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表示不滿,社會各界均要求學校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的呼聲也日益強烈。人們紛紛質問: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否令人放心?教育投資是否物有所值?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急需一種能夠科學考查、評估課堂教學質量的工具,互動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便應運而生。當時出現的課堂互動分析方法中,以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簡稱FIAS)最為著名。這是一種課堂行為分析技術,用於記錄和分析課堂中師生語言互動過程及影響。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項創新,弗蘭德和他的主要傳播者Edmund J. Amidon對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進行了開發、傳播和應用,它是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實現的,是觀察法在教育研究中運用的一個很好的工具
弗蘭德斯通過調查發現了所謂的三分之二規則:在課堂教學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要用來講話;這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講話時間是教師在講話;教師的講話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影響學生的(如講授、指導、控制、批評等都是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這些想影響學生的教師講話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無法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於是這個互動分析系統源於弗蘭德斯的一種觀念:語言行為是課堂中主要的教學行為,占所有教學行為的80%左右。因此評價一堂課的最佳方法是對課堂內的師生語言行為進行互動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把握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語言行為也就把握了課堂教學的實質,它對課堂教學細節進行分析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技術性功能。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簡稱FIAS),包括三部分:一套描述課堂互動行為的編碼系統,即量表;一套關於觀察和記錄編碼的規定標準;一個用於顯示數據,進行分析,實現研究目標的遷移矩陣。
1.1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編碼系統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的編碼系統如表1—1 所示。它把課堂上的語言互動行為分為教師語言、學生語言和沉寂或混亂(無有效語言活動)三類共十種情況,分別用編碼1—10 表示。
1.2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觀察和記錄編碼的規定標準
在課堂觀察中,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採用時間抽樣的辦法,一般每間隔3 秒鐘觀察者就依照上述分類記錄下相應的編碼。這樣一節40 至50 分鐘的課大約有800 至1000 個編碼,這些編碼反映了課堂中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而這些按事件按時間順序連接成一個序列,又能呈現出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和風格。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語言行為往往是非常複雜的,為了幫助觀察者準確判斷師生語言行為的別,弗蘭德斯和同事制定了以下觀察原則:(1)當不能確定某一種語言行為究竟屬於兩個或多個類別中的哪一類時,選擇遠離“5”的類別,但不能選擇類別“10”;(2)如果在3 秒鐘時間內出現多種語言行為時,把它們都記錄下來;(3)當教師叫某一位學生名字時,屬於類別“4”;(4)當教師重複學生的正確回答時,屬於類別“2”;(5)教師不是以嘲笑的態度和學生開玩笑,屬於類別“2”,如果是諷刺、挖苦學生,屬於類別“7”;(6)如果觀察者不能確定某一種語言行為具體歸屬哪一類別時,就歸屬於“10”。
1.3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的遷移矩陣
假如課堂師生語言行為代碼為6、10、5、1、4、8、2、3、6,每一個代碼分別於前一代碼和后一代碼結成以“序對”.除首尾兩個代碼各使用一次外,其餘代碼都使用兩次,即有N 個代碼,就得到N-1個“序對”,上面代碼的“序對”為(6,10)、(10,5)、(5,1)、(1,4)、(4,8)、(8,2)、(2,3)、
(3,6).10 類語言行為構成10×10 階矩陣,每一序對的前一個數字錶示行數,后一個數字錶示列數,(6,10)表示在第6 行第10 列的方格中計數1 .將全部序對進行計數,就形成弗蘭德斯遷移矩陣。矩陣中的每個單元格數據表示了連續的課堂行為出現的頻次。依據矩陣中各種課堂行為頻次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它們在矩陣中的分佈可以對課堂教學狀況作出有意義的分析。而且,在分析的基礎上,也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所以弗蘭德斯遷移矩陣具有較強的診斷性。表1—2便是一個遷移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