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中醫穴位

金門,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關梁。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郄穴。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足底外側神經及足底外側動、靜脈。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簡介


● Jīnmén BL63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關梁、梁關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通經舒筋活絡,清腦安神定驚
● 屬性:郄穴

穴名釋義


● 金,貴重之意,金銀之金,在此指陽維脈;門,門戶,指出入之處。此穴屬足太陽經,又是陽維脈所生之處,故喻為進入陽維脈之門戶,乃本經之要穴,有似金玉貴重,故名。一說穴上一寸是申脈,申支屬金,因足太陽膀胱脈申時氣血注此門戶,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足背,外踝前緣直下,第5跖骨粗隆後方,骰骨下緣凹陷中。

簡便取穴

● 正坐,腳跟著地,腳尖上翹,可見足外側骨性突起,突起外側緣凹陷中,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小趾展肌。
● 淺層有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及小隱靜脈;深層有足底外側神經及動脈的分支。

主治


● 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痛,眩暈,牙痛。
● 癲癇,小兒驚風。
● 腰部及肢體病症,例如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腓腸肌痙攣,膝、踝關節炎,肩背痛,腰膝酸痛,下肢麻木,外踝紅腫,足部扭傷。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3~0.5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屍厥暴死,金門主之。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五》:霍亂轉筋,膝腑酸,身戰,不能久立,癲癇,暴疝,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
● 《循經考穴編》:外踝疼,白虎歷節風,牙齒痛。

常用配伍


● 配仆參、承山、承筋,治霍亂轉筋。
● 配人中、仆參、中沖,治癲癇、驚風。
● 配手三里、申脈,治頭風,目眩,項強。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