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圖書館

1953年創建的一級圖書館

襄陽市圖書館始建於1953年10月,原址在市襄城區十字街昭明台,1996年遷至襄城區檀溪路169號。現有館舍佔地面積24畝,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

2018年5月14日,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結果公布,襄陽市圖書館被評為一級圖書館。

2020年4月30日,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正式開放。新館位於襄陽市東津新區,總建築面積約5.4萬平方米,地上5層,局部設夾層,地下1層。

歷史沿革


襄陽市圖書館始建於1953年10月,原址在市襄城區十字街昭明台,1996年遷至襄城區檀溪路169號,2020年4月30日,搬遷至東津灣路60號。
1999年襄陽市圖書館升格為副縣級單位,機構內設圖書外借部、報刊閱覽部、采編部、科技部、輔導部、辦公室共五部一室,辟有7個閱覽室,閱覽座席500個。
截止2016年底,市圖書館職工總數為71人,其中在職46人。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43人,占職工總數的61%;高級職稱5人,占業務人員總數的12%;中級職稱17人,占業務人員總數的39%。2016年,市財政撥款593.72萬元,其中,新增藏量購置費68萬元。現有藏書40萬種,83萬餘冊。

場館布局


近年來,先後投資320多萬元,對館舍及部分設施進行改造,新增少兒閱覽區100平方米,新購置電腦,空調、書櫃、桌椅等多種設施200套(件),對開放大廳內40萬冊圖書進行數據轉換,建起了RFID自助借還書系統,設置自助借還書機2台、圖書安全門禁2通道、館員工作站15套、推車式盤點機2台,新置電子圖書借閱機1台24小時自助圖書館2台,現代化軟硬體設施建設,使讀者服務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現代化。新館設計總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閱覽座席為3000座,藏書能力500萬冊,日均接待讀者能力5000人次。
襄陽市圖書館
襄陽市圖書館

館藏資源


現有藏書40萬種,83萬餘冊。襄陽市圖書館館藏資源超過20TB,可通過PC和移動端提供16萬種中外文圖書、1萬餘種中文期刊、28萬張圖片、23萬篇學位論文,18萬餘篇檔案全文,100餘部工具書、5000個英語微視頻、1500集少兒動畫、1600餘集少兒繪本、10萬餘首古典音樂及海量特色古籍善本的數字資源。
襄陽市圖書館
襄陽市圖書館
襄陽市圖書館陸續建設“襄陽老照片資料庫”、“漢水文化特色資源庫”、“襄陽市政府公開信息”等自建資料庫,推出“雲屏數字借閱機”、“書香襄陽數字圖書館”、“有聲數字圖書館”、“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智課教育英語學習平台”、“立法決策服務平台”、“數字國學館”等多項資源內容,啟用掌上襄圖手機網站、移動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移動閱讀平台、微信圖書館等資源服務,從圖書借閱、資源導航、好書推薦、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滿足不同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古籍現有藏量5.11萬冊,5076部。其中有10部共122冊古籍善本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部入選“湖北省珍貴古籍名錄”。

資源建設


1996年4月,繼胡繩藏書館建立之後,又相繼建有地方文獻館、文史資料館、三國館和古籍保護中心,初步形成以“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為重點,融歷史文化、地方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獻資源體系。自2013年起,襄陽市開始實施數字圖書館建設,現已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平台,應用系統平台和資源展示平台;實現了與國家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的網路互連及資源共享;安裝部署了統一用戶管理系統,面向公眾推出了基於移動端的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移動閱讀平台,使廣大讀者能夠更加便捷地享受數字圖書館的多元化服務。襄陽市圖書館館藏資源超過20TB,可通過PC和移動端提供16萬種中外文圖書、1萬餘種中文期刊、28萬張圖片、23萬篇學位論文,18萬餘篇檔案全文,100餘部工具書、5000個英語微視頻、1500集少兒動畫、1600餘集少兒繪本、10萬餘首古典音樂及大量特色古籍善本的數字資源。
襄陽市圖書館陸續建設“襄陽老照片資料庫”、“漢水文化特色資源庫”、“襄陽市政府公開信息”等自建資料庫,推出“雲屏數字借閱機”、“書香襄陽數字圖書館”、“有聲數字圖書館”、“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智課教育英語學習平台”、“立法決策服務平台”、“數字國學館”等多項資源內容,啟用掌上襄圖手機網站、移動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移動閱讀平台、微信圖書館等資源服務,從圖書借閱、資源導航、好書推薦、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滿足不同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古籍現有藏量5.11萬冊,5076部。其中有10部共122冊古籍善本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部入選“湖北省珍貴古籍名錄”。
2020年4月20日,“雲上襄陽數字圖書館”正式上線,首批上線的資源種類豐富,包括襄陽雲閱讀、襄陽微閱讀、少兒數字圖書館、連環畫數字圖書館、數字展廳等數字閱讀平台,共有30萬冊電子圖書、10萬集有聲圖書、2000種電子期刊、1000餘種音視頻,5000種連環畫。
市圖書館館長郝伶俐表示,“互聯、共享、融合、服務”是未來信息媒體的發展趨勢,市圖書館與襄陽廣播電台聯合推出“雲上襄陽數字圖書館”,讓圖書館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數字閱讀服務,實現跨平台、跨行業的知識傳播與文化融合。

讀者服務


2011年5月1日實行免費開放服務后,市圖書館本著“讀者第一,服務為本”的原則,以“以人為本,開門辦館,創新服務,提升形象”為工作思路,堅持創新特色服務、完善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全年365天堅持免費對讀者開放,每周開放84小時,為讀者提供文獻借閱、信息諮詢、公益講座、讀者閱讀活動、數字資源利用等服務。2016年全年共舉辦公益性講座78場次,參與的聽眾達3萬餘人次,其中:“漢江講壇”20場次,“漢江講壇”特別講座3場次;“市民大講堂”18場次,“市民大講堂”延伸場次9場次;“市民沙龍”18場次;中華詩詞講座10場次。這些文化公益講座,在襄陽文化學術教育界和市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橋樑,已成為襄陽市讀者服務工作的優秀品牌。
我館利用市圖書館網站、通微信、微博公眾平台,定期向讀者推送新書推介、查詢續借、讀者服務、活動預告、圖書館動態、小皮匠悅讀園、英語角、小諸葛讀書會等具有特色的讀者活動,深受讀者喜歡。微信平台年讀者關注人數達10000餘人次,總閱讀量超過50萬次。按照“書香溢襄陽”的建設目標,市圖書館於2009年起,在市區建設社區圖書流動站和圖書漂流站,同時,開展流動圖書車進學校、進軍營和壟上行走鄉村的送書活動。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社區圖書流動站201個,設置圖書漂流站10個。圖書流動站和流動車年外借書刊21萬餘冊,年接待讀者18萬人次以上。圖書館總分館20個(其中:7個縣級圖書館、11個社區圖書室、2台24小時自助圖書館)。

新館介紹


新館設計

建築主體以智慧樹為設計靈感,體現襄陽人、北宋著名書畫名家米芾“城市山林”的哲學思想,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屋面為鋼結構、外牆採用鋁合金玻璃幕牆及綠色環保、保溫節能材料進行裝飾,堅持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項目設計為地標性建築、綠色二星標準建築,初步設計總投資43983.01萬元。建成后的新館將實現多功能、多載體、網路化、智能化,是一所環保節能、開放綜合、充滿人文、智能現代、特寫鮮明的現代化大型公共圖書館。

新館建設

按照全市城建規劃,襄陽市圖書館新館建設於2012年9月正式啟動,新館位於東津新區西崗村,是市政府十大重點公共建設工程,將按照國家綠色二星級建築標準建設。
該項目於2012年9月立項,於2013年8月破土動工,2018年4月2日,新館主體封頂,即將啟動幕牆和室內精裝修。2019年12月新館主體建築完工。2020年4月30日舉行開館儀式,5月1日起可以預約入館。 

新館概況

襄陽市圖書館新館總建築面積約5.4萬平方米,地上5層,局部設夾層,地下1層,建築高度為32.30米,主體分為主樓與副樓兩個部分,兩部分在5層通過連廊連接成一個整體。主體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屋面為鋼結構、外牆採用鋁合金玻璃幕牆及綠色環保、保溫節能材料進行裝飾。預計設置閱覽室坐席2500-3000座,藏書能力400-450萬冊,日均接待讀者能力為5000人次。市圖書館共有紙質文獻200萬冊,新採購的110萬冊新書已全部運至新館。
館舍布局
● 一樓:設有廉政書屋、盲文圖書館、助殘志願者服務工作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家庭親子閱讀交流中心。
廉政書屋:現有藏書近600冊,圖書涵蓋有政治、黨建、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除中紀委、中宣部指定的黨政領導幹部必讀書目外,我館又從“學習強國”、相關的廉政教育網中選取了部分書目。另外,歷屆襄陽市委書記在“書香溢襄陽”全民閱讀活動中向全市人民推薦的書目,皆有所藏。
盲文圖書館:盲文圖書館是在原老館盲文圖書閱覽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藏有盲文圖書1200餘冊。隨著新館的啟用和,將逐步完善殘障設備及盲人設備設施,包括盲人專用電子閱讀設備、盲人閱讀機、盲人藍牙讀屏感應裝置、盲人聲頻觸摸等設備。
● 二樓:文學藝術館,上架的圖書主要是中國近現代文學書籍和中西方文學作品。館藏文學藝術類圖書50餘萬餘件。現上架有15萬冊件,老館中還有30餘萬冊件。
● 三樓:社科綜合館,上架的圖書是按中圖法標配上架的圖書,包括有:哲學、社會學、經濟學、軍事、中外文圖書、中西方歷史、地理等圖書。現有上架圖書11萬冊件。
● 四樓:自科綜合館,上架的圖書也是按中圖法標配上架的圖書,目前上架圖書12萬冊件。包括中國各時期的工業生產、交通物流、航空航天技術製造、納米與新材料使用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環境保護等學科圖書。因自然科學類圖書時效性稍強些,一般閱讀時效為8年,參考諮詢年限為12年。此類圖書藏品多少,使用頻率周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市研發實力和科研轉化能力,也是該市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的標誌之一。
● 五樓:專題館,包括古籍文獻館、胡繩藏書館、漢水文化館、三國文化館、人文館。
古籍文獻館,上架的是“館藏重器”—珍貴的歷史文獻。這裡有被國家文物局、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審校確認的古籍文獻3萬餘函,被國務院授予“第四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我市古籍存量在全省排名前三。
胡繩藏書館是以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同志命名的專題館,館內藏有胡繩個人舊藏2萬餘冊件。因該批文獻專題性強、部分圖書樣本年代久遠,保護與搬運成本高,新館開放時,僅選取了部分圖書上架,用於展示。
漢水文化館是以漢水文化為背景設立的專題圖書館。內有有關漢水文化與漢水研究的藏書2800餘冊件。主要收集對象是市文聯、市社科聯、市文物處、市地方志以及民間以漢水文化為背景的研究者。藏書地緣性高。待新館步入正規后,我們將加大和全國圖書館的聯繫,以泛漢水流域城市為依託,爭取徵集和交流更多的漢水流域方面的資料、史料。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彰顯我市在漢水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交通信息

位置: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東津灣路60號
公交:53路、78路:襄陽科技館(圖書館)站
襄城區:乘坐1、13、14、60、536、539、548路在清真寺換乘78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或乘坐5、505、534、546、K11路在勝利街換乘78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
樊城區:乘坐1、2、6、8、20、22、27路在解放橋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或乘坐4、7、9、10、16、22、24、73、530、G02路在襄陽二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
襄州區:乘坐4、9、16、23、24、59、515、530、540路在金富士路口(民發廣場)、襄州一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或乘坐541路在城關一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
高新區:乘坐515、530路在襄州一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或乘坐515、541路在城關一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
魚梁洲:乘坐2、8、20路在解放橋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或乘坐G02路在襄陽二中換乘53路前往襄陽市圖書館新館。

榮譽稱號


襄陽市圖書館工作分別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襄陽日報》、《襄陽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先後獲得“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文化志願服務推進年’系列活動示範項目”、“全民閱讀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全省十佳圖書館”、“全省十佳閱讀基地”、“團省委青少年維權崗先進單位”、“湖北省三八紅旗集體”、“全市先進黨組織”、“全市好班子”、“全市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平安單位”、“全市工會女職工創業爭先標兵崗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維權崗”等各項集體榮譽稱號。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一級館,被國務院授予“第四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心授予市級分中心稱號。館長高軍被國家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彰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