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真理的人們

背叛真理的人們

《背叛真理的人們》作者威廉·布羅德W,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出版。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探討科學研究本來面目的書。介紹了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的偽造數據、杜撰實驗結果和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案例。如托勒密無中生有地聲稱進行過天文學測量,孟德爾發表的統計結果因過於漂亮而失去真實性等等。作者通過這些案例,令人信服地分析了產生這類作弊行為和使作弊取得成功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因素,指出了當前科學研究結構中存在不少問題(如過分相信科學界能夠自我檢驗,過分依賴名流集團,存在不合理的師徒關係,刊物過多等等),說明現實的科學研究與通常觀念所描繪的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科學家獲得新知識,並不單純靠邏輯性和客觀性,巧辯、宣傳、個人成見之類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科學家並不全靠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也不是他們所壟斷的。科學不應被視為社會中理性的衛士,而只是其文化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

媒體評論


如今,科學經常被視為神聖純潔的學問,科學家也經常被視為神聖純潔的人群,而科學的運作自然也就被視為神聖純潔的過程。人們總是相信,即使科學界有舞弊事件發生,那也一定是很偶然的;人們還相信,這些事件很快就會被揭露和糾正,因為“科學有自我糾錯的機制”。但是,隨著科學中被曝光的舞弊事情越來越多,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科學中的舞弊總是能夠被揭露並受到懲罰,為什麼那些舞弊者還如此前赴後繼地以身試法呢?
科學是要由人去運作的,而且科學中又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在當今科學界劇烈競爭、成果至上的氛圍中,從競爭到貪婪,中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從貪婪到舞弊,中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本書的兩位作者,深入考察科學運作的過程,通過對大量科學舞弊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科學家獲得新知識,並不單純靠邏輯性和客觀性,巧辯、宣傳、個人成見之類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科學家依靠的並不全都是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也不是他們專有的。”因此,他們認為,“科學不應被視為社會中理性的衛士,而只是其文化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這樣的結論雖然對科學似乎頗為不敬,卻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倒是先前那些將科學描繪成天然神聖純潔的讀物不符合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