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茅巷

刀茅巷

刀茅巷南起慶春路東段,北至體育場路東段。長1396米。宋時在城門外,茅草枯木叢生,其南駐殿司寨、拱聖營。元末張氏擴城攬入。明始稱麻柴巷、新開路、刀茅巷,以路面狹長、兩側茅草枯木叢生而名之。清時,以今慶春街為界,北稱下刀茅巷,南為上刀茅巷。1964年北段改稱光芒路,1981年復稱刀茅巷。

概述


刀茅巷,宋時為游奕寨營地,舊名南營巷,亦名麻柴巷。明時,因路面狹長,兩側茅草叢生,改稱刀茅巷。清時,以今慶春路為界,分上、下刀茅巷。上刀茅巷有報國院,院內有儀鳳軒、祗園,池塘紅葉,色彩斑爛,諸殿鯤《報國丹楓》詩:“祗園楓葉帶霜紅,半入池塘波影中。還擬長流春色在,不教落木怨悲風。” 1964年北段路改稱光芒路,1981年復稱刀茅巷。

相關建築


仁愛醫院舊址(1984年址為刀茅巷174號)在杭州市紅十字醫院內(現址環城東路38號)。1927年,法國天主教仁愛會修女郝格肋變賣部分家產,捐資購地,在刀茅巷創辦仁愛醫院,又名聖心醫院。第一任院長是中國籍仁愛會修女孫儒理(上海人)。翌年,繼任彭院長(英籍修女)在原有修女樓住宅、男女病房樓各一幢及醫師住宅一所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哥特式的教堂、X光室、施診所、免費病室及海星小學校舍(教會學校)等。1947年1月設立董事會,董事長為胡海秋,董事有梅占魁(法籍)等。1951年1月杭州市救濟分會接管仁愛醫院,1952年仁愛醫院歸杭州市紅十字會管理,改名紅十字會醫院,簡稱紅會醫院。1966年曾改名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1979年復稱杭州市紅十會醫院,1981年增名杭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仁愛醫院舊址乃指最早建築的四幢樓房及一幢教堂,皆紅磚清水牆。其中教堂解放後作醫院倉庫,放置藥品,黑而厚的窗帘遮嚴,因而逃過“破四舊”一劫,內建築無一損傷,彩繪地磚、螺旋式樓梯、彌撒台及繪有各種聖像的彩色玻璃壁窗等,堪為杭州現存唯一原汁原味西洋式教堂。仁愛醫院舊址於2005年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914年,杭州武林鐵工廠開工,開杭州現代機械工業先河,址刀茅巷近南端。辦廠初期,主要承接(絲)織機的修理和配件業務。1916年仿造提花織機成功。1920年,武林鐵工廠已發展成浙江最大的鐵工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