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

胃腸道間質瘤

胃腸間質瘤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胃腸間質瘤多發於中老年人。胃腸間質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胃腸間質瘤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嘔血、黑便、腹部包塊等。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加重病情。胃腸間質瘤經積極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部分有高危因素者可能出現術后複發、轉移。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腫瘤科

病因


●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癥狀


● 胃腸間質瘤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嘔血、黑便、腹部包塊等。

檢查


● 確診胃腸間質瘤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大便潛血試驗、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了解有無腹部包塊等。
● 大便潛血試驗
● ● 了解大便中有無紅細胞。
● 血常規檢查
● ● 了解有無貧血等。
● 影像學檢查
● ● 幫助診斷疾病。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為確診本病提供依據。

診斷


● 醫生診斷胃腸間質瘤,主要依據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大便潛血試驗、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嘔血、黑便、腹部包塊等。
● 體格檢查:部分腫瘤較大的病人可觸及腹部活動腫塊。
● 大便潛血試驗:檢查結果可呈陽性。
● 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血紅蛋白降低等。
● 影像學檢查:CT平掃發現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 少數呈不規則形。良性腫瘤多小於5cm ,密度均勻,邊緣銳利,極少侵犯鄰近器官,可以有鈣化表現。惡性腫瘤多大於6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X線鋇餐示邊緣整齊、圓形充盈缺損,中央可有“臍樣”潰瘍龕影,或表現為受壓、移位。
● 組織病理學檢查:檢查可見胃腸道間質腫瘤直徑從1~2cm到大於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長,大多數腫瘤沒有完整的包膜,偶爾可以看到假包膜,體積大的腫瘤可以伴隨囊性變、壞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腫瘤破裂,也可以穿透黏膜形成潰瘍。

分型


● 胃腸間質瘤的分型為:
● 梭形細胞型。
● 上皮細胞型。
● 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混合型。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脹、嘔血等癥狀,容易與胃腸間質瘤混淆,這些疾病有神經源性腫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明確癥狀。醫生主要通過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大便潛血試驗、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
● ● 靶向治療:如給予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藥物進行治療。
● 手術治療
● ● 可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緣距腫瘤邊緣應超過2cm以上。

危害


● 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加重病情。

轉移性


● 胃腸間質瘤的轉移方式有血行轉移、腹腔內的播散轉移。

預后


● 經積極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部分有高危因素者可術后複發、轉移。

預防


● 40歲以上人群,要定期接受胃鏡及腸鏡的檢查。

參考文獻


● [1]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王建榮,周玉虹。外科疾病護理指南。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 [3] Chabner BA,Longo DL.哈里森腫瘤學手冊。原書第2版。李小梅,焦順昌,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