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對話尼克松的結果 展開
- 2008年環球影業發行的劇情片
- 訪問尼克松
對話尼克松
2008年環球影業發行的劇情片
《對話尼克松》是環球影業發行的劇情片。該片由朗·霍華德執導,麥克·辛、弗蘭克·蘭格拉主演,於2008年12月5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同名話劇,講述了水門事件爆發五年後尼克松接受脫口秀主持人福斯特訪談的經過。
電影劇照
而此時,福克斯的採訪團隊也深知尼克松的機智和狡猾,他們也在為福斯特能否圓滿完成採訪而捏一把汗。一方想要揭露真相、另一方想隱瞞事實;一方要訴諸公眾,一方不想家醜外揚——兩個人的團隊都在為那即將到來的採訪做著必不可少的準備。
當演播室的燈光開始依次點亮,那掛在搖臂上的攝影機開始運轉,電視信號開始向全美轉播:這次電視採訪漸漸變成了一場貓鼠遊戲,一個智力和口才的角斗場,一個良知和道德的審判台。採訪的高潮出現在尼克松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和“一旦總統竊聽就意味著竊聽不再是非法”的時候,這次訪談最終成為了美國新聞史上最經典的一次訪談。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麥克·辛 | 大衛·福斯特 | |
弗蘭克·蘭格拉 | 理查德·尼克松 | |
凱文·貝肯 | Jack Brennan | |
山姆·洛克威爾 | James Reston Jr. | |
馬修·麥克菲迪恩 | John Burt | |
托比·瓊斯 | Swifty Lazar | |
帕特里夏·麥科馬克 | Pat Nixon | |
Andy Milder | Frank Gannon | |
Gabriel Jarret | Ken Khachigian | |
西蒙娜·卡塞爾 | Janet | |
詹妮可·艾倫特 | Sandra | |
Keith MacKechnie | Marvin Minoff | |
David Paterson | British TV Show Presenter | |
凱文P·克恩斯 | Fan | |
Jenn Gotzon | Tricia Nixon | |
Jim Meskimen | Raymond Price | |
John Kerry | Disco man |
製作人 | 蒂姆·貝萬、William M. Connor、艾里克·費爾納、布萊恩·格雷澤、Todd Hallowell、朗·霍華德、Kathleen McGill 、Louisa Velis |
導演 | 朗·霍華德 |
副導演(助理) | William M. Connor、Todd Hallowell、Kristen Ploucha、Scott Schaeffer、Scott R. Meyers |
編劇 | 皮特·摩根 |
攝影 | 薩爾瓦托雷·托迪諾 |
配樂 | 漢斯·季默 |
剪輯 | 邁克·希爾、丹尼爾·P·漢利 |
選角導演 | Janet Hirshenson、Jane Jenkins |
藝術指導 | 邁克爾·科倫布里斯 |
美術設計 | Brian O'Hara、Gregory Van Horn |
服裝設計 | Daniel Orlandi |
視覺特效 | Eric J. Robertson |
布景師 | Susan Benjamin |
[以上資料來源]
對話尼克松 | 理查德·尼克松 演員 弗蘭克·蘭格拉 美國總統,因“水門事件”賠上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通過電視向全美國人宣讀了他的辭職信,但辭職信里,沒有任何向民眾道歉的言辭。他在得知英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福斯特想要採訪他之後,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糊弄”大眾,重塑形象的契機,於是接受了採訪請求,與福斯特最終談攏了一個12天的錄影權。 |
對話尼克松 | 大衛·福斯特 演員 麥克·辛 來自英國的脫口秀主持人,畢業於劍橋大學,以諷刺性的新聞節目開始了自己電視人的職業生涯。他天性幽默,十分具有人格魅力。在英國電視界的成功,讓他來到了美國,卻陷入了事業低谷,所以他將目標轉向了因水門醜聞下台的前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期待達成這個極具話題性的訪談,並想藉此重回事業巔峰。 |
1.
在話劇中扮演尼克松的弗蘭克·蘭格拉和扮演福斯特的麥克·辛繼續在電影中出演,這是朗·霍華德同意拍攝該片的條件。
2.
時代錯誤:當福斯特在悉尼歌劇院外拍攝鏡頭時,在銀幕上能很明顯的看到有很多嶄新的建築。可是,事件背景是1970年代,這些樓房到了1990年代還停留在圖紙上。
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2009年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對話尼克松》 | 提名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朗·霍華德 | 提名 |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弗蘭克·蘭格拉 | 提名 |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 皮特·摩根 | 提名 |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 | 邁克·希爾、丹尼爾·P·漢利 | 提名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 《對話尼克松》 | 提名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弗蘭克·蘭格拉 | 提名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朗·霍華德 | 提名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 皮特·摩根 | 提名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 | 漢斯·季默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 | 《對話尼克松》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 弗蘭克·蘭格拉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 | 朗·霍華德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改編 | 皮特·摩根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剪輯 | 邁克·希爾、丹尼爾·P·漢利 | 提名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化妝和髮型 | Edouard F. Henriques、Kim Santantonio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
創作背景
劇照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2008年12月5日 | 中國台灣 | 2009年2月13日 |
中國香港 | 2009年3月5日 | 澳大利亞 | 2008年12月26日 |
英國 | 2008年10月15日(London Film Festival) | 希臘 | 2008年11月23日(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比利時 | 2009年1月14日 | 荷蘭 | 2009年1月15日 |
葡萄牙 | 2009年1月22日 | 芬蘭 | 2009年1月23日 |
英國 | 2009年1月23日 | 匈牙利 | 2009年1月29日 |
土耳其 | 2009年1月30日 | 德國 | 2009年2月5日 |
以色列 | 2009年2月5日 | 俄羅斯 | 2009年2月5日 |
墨西哥 | 2009年2月6日 | 西班牙 | 2009年2月6日 |
瑞典 | 2009年2月6日 | 義大利 | 2009年2月6日 |
希臘 | 2009年2月12日 | 西班牙 | 2009年2月13日 |
挪威 | 2009年2月13日 | 丹麥 | 2009年2月13日 |
波蘭 | 2009年2月13日 | 冰島 | 2009年2月13日 |
斯洛伐克 | 2009年2月19日 | 捷克 | 2009年2月19日 |
阿根廷 | 2009年2月19日 | 土耳其 | 2009年2月20日 |
拉脫維亞 | 2009年2月20日 | 巴西 | 2009年2月20日 |
愛沙尼亞 | 2009年2月20日 | 克羅埃西亞 | 2009年2月26日 |
韓國 | 2009年3月5日 | 巴西 | 2009年3月6日 |
新加坡 | 2009年3月12日 | 智利 | 2009年3月26日 |
日本 | 2009年3月28日 | 法國 | 2009年4月1日 |
法國 | 2009年4月22日 | 新加坡 | 2009年4月30日 |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 Imagine Entertainment[美國] |
Working Title Films[英國] | |
相對論傳媒公司[美國] | |
Studio Canal[法國] | |
發行公司 | 環球影業[美國]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紐西蘭] | |
Universal Studios Inc.[美國] | |
Finnkino Oy[芬蘭]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新加坡] | |
Bontonfilm[捷克] | |
Tatrafilm[斯洛伐克] | |
東寶東和[日本] |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UPI)[德國] |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UPI)[英國] | |
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德國] |
[以上資料來源]
正面評價
該片的編劇皮特·摩根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以更適合的角度和剋制的力度,將影片的重點著眼於尼克松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變化,以及當時外界的媒體、民眾對他的失望、詰問。而演員弗蘭克·蘭格拉則將尼克松的孤獨無助、精明、自卑、貪財、傲慢與絕望演繹的細緻入微,一個眼神和表情,都可以傳達出足夠令人品味的言外之意。導演又在影片中延續了話劇前作里的風格和展現方式,無論是以對話作為主體形式、還是近景、特寫鏡頭的運用,再加上片中幾乎全是室內戲,給予了弗蘭克·蘭格一個完美的發揮空間,幫助他完成了表演。該片出色的故事情節和台詞設計,讓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觀眾看后仍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騰訊網評)
該片的注重點既不是追求歷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實還原當時的情境,而是從人性的角度來深入體會這一歷史事件下對話的雙方。從影片本身來看,還是保留了摩根編劇以往的風格與導演霍華德的執導功力。拍攝政治電影需要製作者對時代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只有這樣才會使導演能夠更好地發揮。這一點上霍華德導演做的很好,該片從頭到尾緊密地圍繞著大衛·福斯特對尼克松進行的那場為期四天的訪談,幾乎沒有任何的冗餘。因為影片本身的訪談形式以及客觀歷史的存在,片中所有的台詞內容都得照搬原文,極大地限制了編劇的發揮,但觀眾依然可以看出編劇的功力,故事的重心在不經意間被移放到了訪談之外,訪談前後對陣雙方心裡變化的加入與訪談本身相得益彰,從而全然起到了《女王》中行雲流水的故事效果,一如《女王》故事的出彩,觀看的過程中並沒有絲毫的沉悶或者是乏味之感。(新浪娛樂評)
反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