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
琢玉
琢玉一詞是琢的複詞,古代琢字本身就專指對玉的加工製作。觀賞手中把玩的玉器,皆為人琢之物。古人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唐太宗說過:“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意思就是石中的玉雖然有美的本質,但是沒有精細的雕琢,與破瓦亂石差不多了。
《玉作圖說》之一
《說文》琢,治玉也。玉器的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藝過程,每一件玉器的產生都需經過采玉、取材和施藝三個階段,其中也包括了工具砣機的製作和解玉砂的採集。古代泛稱治玉,現今多稱作制玉。琢玉一詞本身是指施藝加工的主要方法與過程。也可等同於指古代治玉。
采玉就是獲取玉料。玉料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兩種。原生礦是指蘊藏於海拔較高處的原生礦體,因山陡路險,開採十分困難,這樣的玉料稱為“山料”。次生礦是指從原生礦體中剝離出來的礦料,它會隨山間流水被沖至山下的河中,這樣的玉料稱為“水料”或“仔料”,尋找“仔料”的過程也稱為“撈玉”
玉料稀少,好的玉料尤其珍貴。因此,玉器製作通常採用“量材取料”的方式,即根據玉料本身的規格、顏色、瑕疵等規劃器物的形態,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除了一些小物件外,大型玉器幾乎沒有外形雷同者。由於玉器加工,有根據玉料自身形狀色澤因材施藝的特點,設計者享有極大的創作想像空間,因而往往能夠產生一些藝術水準極高的作品。
《玉作圖說》之一
琢玉的材料是水和“解玉砂”,而琢玉的工具則是砣機。砣機由砣和傳動裝置組成,砣是一種圓形片狀物,當它旋轉起來后,就可以對解玉砂提供均勻的驅動力。通過砣輪的連續轉動帶動解玉砂,手持玉料再調整玉料的位置,玉工便可以琢制出各種形狀的玉器。砣機又稱“水凳”,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此後數千年間,驅動的方式、操作者的姿態、砣的材料都在不斷更新,但古代旋轉砣機的基本構造卻未有大的改變。到今天,由於早已採用現代電能驅動、金剛砂輪直接切割玉石,古代使用解玉砂的操作方法即碾法琢玉已經不復存在,技法失傳。
嚴格一些的說,琢玉只是中國古代才存在的對玉的加工方法,並不適合指現代的玉器製作。明白其中的分別,對研究古代技術史和辨別鑒定古玉器具有重要意義。
《說文》琢,治玉也。從玉豖聲。顯然治玉與豖有關,清代段玉裁對此注說:“如鳥之啄物。左思賦水鳥曰。雕琢蔓藻,是其意。從王。豖聲。”以致今人多以為琢玉就似鳥啄玉石。
豖、豕二字是很古老的字,在金文甲骨文中都有。《說文》豖,絆足行豖豖。從豕系二足。意豬被絆足,清代段玉裁注說“此從豕而象形也”。豕即豬,《說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這裡可見豖、豕二字相像而含義不同了。
史前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碾
此石碾顯著特徵有四個矮腳,當古代砣機也有四個矮腳還帶有其它東西時,它的樣子就會類似豬的外形,則與豖和琢就直接相關了。這個推論至少比較段玉裁舉例西晉左思的鳥啄之說要靠譜。考古發現證明,古代琢玉至少在八千年前就已出現,那時連文字尚未出現,琢的含義應比想象中還要久遠的多。
楊伯達《 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插圖
琢的主要工具是砣機,而砣機的砣輪帶動加水的解玉砂才可以切割打磨玉石,這種運動結構中二者夾著遊離狀解玉砂才能完成的加工操作,古代稱作碾,其操作技法稱作碾法。碾不見於《說文》,史籍上見於唐代,北宋時說制硯已多用。南宋已有“碾玉沙”一說,如無名氏《百寶總珍集》,宋史金史亦有。碾法是琢玉工藝中的核心技法,《玉作圖說》的一、搗沙圖說就很明確:“攻玉器具雖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過助石沙之能力耳。”琢玉技法(碾法)的本質就是如何有效的操作砣輪帶動解玉砂加工玉石。這種方法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早期中國古人的獨特創造,是在漫長的石器時代中探索發明的一項重要的技藝。砣機,這種人工驅動的原始旋轉機械無疑影響和帶動了以後的所有手工業的發展;如編製、制陶、制銅業。古代改進的砣機和碾法制玉一直流傳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現代電動機械金剛工具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