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位於福建省連城縣。中華山性海寺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距今620餘年,寺在高山之腰,所處地域寬闊,寺前河流潺潺而過,清韻幽幽,登臨此寺,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性海寺名聲鵲起,香客雲集,遊人絡繹不絕。

中華山性海寺位置


中華山性海寺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坐落在新泉鎮聯溪村境內。離319和205國道僅1.5公里。雖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廟。登臨此寺,風光秀麗、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該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

寺廟歷史


明初

中華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積不上300平方米的觀音庵,它創建於明初,開山祖為圓情和尚。圓僚和尚到中華山時只有一間草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才在中華山山腰蓋起觀音庵。連城縣知縣得知圓僚和尚有點名氣,於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鑄一鐵香爐贈予觀音庵。

民國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
滄海橫流,紅塵卷浪。中華山觀音庵從明代到民國,幾經劫難,時興時衰,搖存於世。清初庠生(開國秀才)楊會卿為該庵題寫牌匾。順治年間,庵里還置有大鐘1座。但是,到民國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鄉的善男羅德生兩人吃齋。民國十三年(1924)新泉鎮良福村村民楊日生髮起修庵,並興建了門樓。此後,莒溪一富翁羅正中到此避暑遊樂,又捐資興建一亭。但不久,中華山觀音庵又遭匪洗劫,變成一座破爛不堪的空庵!

民國三十三年

民國三十三年(1944),釋慧瑛進住中華山,立志重修古剎。后因被抓壯丁,無法如願。民國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賢黃肇河(民國初期國會議員)和新泉名賢張梅瑞等鼎力協助,釋慧瑛再上中華山,動員鄰近鄉村的善男信女齊心協力,苦幹一年多,重新建起約300平方米的寺廟,並取《華嚴經》中的“思廬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命名為“性海寺”。

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山性海寺日漸興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對宗教政策的認識出現失誤,僧尼被“造反派”趕回家務農,中華山由新泉公社改建為油茶基地。 ’

1981年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
1981年,黨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實,釋慧瑛法師率20餘名僧尼重返中華山,殫精竭慮,重振古剎。新泉公社也將油茶林基地無償交給他們管理。從此,他們堅持實行“農禪並舉”的方針,既念佛經,又念“山”經,除經營好3080畝油茶林外,還種植了9畝水稻、10畝茶葉,同時墾荒種菜、種果,先後種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樹1000多株。他們還把有一技之長的僧尼組織起來,自力更生興辦了磚瓦廠、榨油廠,並在寺內開設縫紉、醫療、照相、日用品代銷店等服務項目。每年勞動收入達六、七萬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養自給。在保證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他們還把節餘的資金、勞力投向寺廟建設。堅持自己燒制磚瓦、自己備料、自行設計施工,先後建起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大寮(即廚房)、齋堂(即飯廳)、法堂、卧佛樓、藏經樓、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樓、鐘樓、鼓樓,還在山頂建起天壇五佛塔等。總建築面積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擴大10多倍。

人才培養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重視寺廟建設也重視人才培養。1984至1994年,先後選送10名青年僧尼到中國佛學院及福建省佛學院校學習。1987年8月,中華山性海寺還首次創辦“閩西佛學培訓班”,招收本地區及省外女尼學員20餘名,學習佛學理論和文化知識。此外,該寺還選送一批受了比丘戒的

寺廟管理

弟子參與別的寺廟管理,如龍岩天宮山園通寺的住持釋光勝,蓮花山,的住持釋光炳,漳平高明寺的住持釋光仁、釋光浩,永定東福山勝因寺的住持釋光明以及福州1鼓山監院釋光輪等等。

釋慧瑛法師


中華山性海寺在釋慧瑛法師(後為方丈)住持期間,信徒踴躍,香客雲集,遊人絡繹不絕。該寺堅持“農禪並舉”及自力更生建設寺廟等事迹,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福建畫報》和全國《法音》雜誌上發表過,也曾在中國香港、泰國的報紙上登載過。省內外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參觀該寺廟后,都留下極好的印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還特地為“性海寺”題匾,並於1987年仲夏寫“寄採桑子”一詞: “舉起鋤頭開凈土,無盡莊嚴。頓現人間,寶樹琪花山後前。如來家業須彌重,都在雙肩。高唱農禪,普與恆沙結勝緣。”以頌揚性海寺慧瑛方丈暨諸上善人。
釋慧瑛圓寂后,中華山性海寺僧尼繼續發揚“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遺風,贏得社會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近幾年,寺廟建設又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