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屬於打擊樂器,以黃銅製成,可以分為大鑼、小鑼、雲鑼十面鑼等。大鑼的聲音宏亮、強烈、力度變化幅充大;小鑼的聲音清脆有詼諧色彩;雲鑼是有節律的打擊樂器;十面鑼是由十幾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鑼懸於木架上,由一人獨奏。
結構組成:鑼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樂器特色:屬於金屬
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效果。鑼又稱“中國鑼”,來自中國的民族樂隊,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鑼是現代交響樂隊、
管弦樂隊中重要的打擊樂器,改變鑼棰棰頭的結構或質地可有效地改變鑼身的音色。另外,一些較小的鑼有確定的音高。屬鑼的一種,因面較大 故稱大鑼。它是銅製的,直徑約30厘米,扁平圓體,有
包鑼
邊,邊孔較小,系以繩。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持木槌擊奏,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常用到它。它也常與別的打擊樂器相互配合,但它起著最主要的作用。鑼面各部分發音高低都不同,中心發音較低,靠邊的部分發音較高,演奏者常利用這一特點,在鑼邊、鑼心或二者之間,擊奏不同的音色和音高。它那粗獷、宏亮的音色,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繫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包鑼
鑼,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音響洪亮,各具 特色,流行於全國各地。遠在春秋時期,我國西南的
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鍊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
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
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灣一號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
《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撥、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
包鑼
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了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應用。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
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闢 了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
吹打樂、鑼鼓樂中。鑼在崑曲伴奏中佔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
管弦樂作品中。在我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包鑼
鑼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棰三部分組成(圖6)。鑼體銅製,因用“
響銅”製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了 鑼的主要特徵。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鑽有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長期以來,經過各族人民不斷的精心創造,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我國形成了品 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據形制特徵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和乳型鑼三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三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在這些鑼中,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不僅它們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 鑽孔繫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掌鑼是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置於左手掌中,右 手執鑼板擊奏;雲鑼是鑼中可演奏旋律的樂器,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繫於木架上,左手執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組合型銅鑼發展很快,出現了套、排、編、琴、二十九音雲鑼、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雲鑼等新品種。
包鑼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範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中國的打擊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屬、竹木和其它三種。鑼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鍊 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隨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強,銅鑼逐漸向中國內地流傳。那時候,銅鑼在戰爭中應用比較廣泛,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長期以來,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類型的鑼約30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餘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
評劇、
梆子戲、
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
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採用。
1、http://gz.jxcn.cn/NEWS/2005-7/2005715101655.htm
2、http://www.hongen.com/art/gdyy/fqysj/gf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