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潭
郭水潭
郭水潭(1908—1995),號千尺,台灣省台南人,台灣詩人。號取自李白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倫送我情。”30年代台灣新詩運動的健將,與吳新榮、徐清吉被推為“鹽分地帶文學”的共同領導人。
郭水潭於公元一九○八年出生於台南州北門郡,今佳里,僅有公學校高等科之正式學歷及私塾學習漢文之經歷,但就讀高等科時,已能寫日本的“和歌”,贈詩北門郡守酒井正之,並得到郡守的答詩。十八歲那年,還因短歌結緣的郡守雇為北門郡役共十二年,傳為文壇佳話,文學天分也廣受肯定。他是日據時代文友中少見的“做官的作家”,尤其特殊的是,他的官職純由文學得到。三十四歲時,任北門郡勸業課技手,是正式任官,必須穿官服上班,文友戲呼之為“金巡仔官”。 “鹽分地帶文學”是台灣文學里特異存在的品類,濃厚而強烈的地域性色彩,指向這裡是地力貧乏卻是人文豐饒的地帶。
吳新榮從東京返台,在佳里鎮上懸壺,組“佳里青風會”開始,“鹽分地帶文學”就自成一系,郭文潭是這個文學統系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短歌”是郭水潭進入文學的敲門磚,除了帶給他“官職”的一段佳話外,一九三○年加入“新珠短歌社”為社友,所作短歌,還被日本歌人聯盟選入《皇紀二五九四年歌集》。新詩寫作的開端,則是從加入“南溟樂園”為同仁開始,他在該社出版的《南溟樂園》連續發表新詩。如《不認識的愛人》、《獻給心中的愛人》、《戀愛的屍體》及《乞丐》、《送別秋天》等作品,顯示他這時候正是戀愛中的男人,對愛情的無限憧憬,寂寞中略見彷徨的青年心情,春花秋月的輕輕感傷,對人生景緻輕輕的好奇。這時候的詩,凸顯了他是一位敏感多思多愁的詩人。
一九三三年,青風會成立,形成文化工作、切磋文藝思想的團隊,也形成了從鄉土建設文化生活的意識。在這個文藝隊伍的基礎上,佳里或鹽分地帶,日後都以團體的力量支持或投入全台灣的文學及文化活動。一九三四年五月,“台灣文藝聯盟成立”,郭水潭就被選為代表南台灣作家的兩位執委之一。一九三五年六月,也在吳新榮、郭水潭的合力奔走下,成立聯盟的佳里支部,郭氏負責撰寫《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宣言》。一九三五年二月一日出版的《台灣文藝》二卷二號,刊出他的長篇小說《福爾摩沙》的序文。這部顯系依據台灣史為背景寫的作品,據作者自稱有十二萬字,可惜原稿給家人燒掉了,未能刊出。
郭水潭也曾經嘗試以小說表達他的文學。文集里收錄有短篇小說兩篇,其中,應日本《大阪每日新聞》“本島人新人懸賞”徵募而作的《某男人的手記》,獲得佳作獎。這篇小說是用浪漫主義的筆法,寫一個男人的身心流浪經驗,五年後回到家鄉,愧對辛勞工作的妻子,自慚於沒有一點社會主義者的體悟。另一篇小說《無軌道時代》描寫兩個因細故“集體”辭職抗議的男子,領了退職慰問金及收了同事的禮金,卻拒絕參加送別會,令同事和社方難堪,以贏取阿Q式的精神勝利。手中雖握一筆從未有過數目的財富,未來的日子其實是茫茫然,卻不忘以無軌道的時代來臨,今後永遠是禮拜天,自我武裝、互相安慰,宛如是一出摻著淚水的人生荒謬劇。一九三四年四月廿一日,郭水潭在《台灣新聞》文藝欄發表《寫在牆上》,指出美麗的薔薇詩人和附庸風雅的感想文作家,“壓根兒品嘗不出時代心聲和心靈的悸動,只能予人以一種辭藻的堆砌,幻想美學的裝潢而已。”“沒有落實的時代背景,就是遠離這個活生生的現實。”在代撰的文聯佳里支部宣言中,他也說:“當前的問題是要思考我們的文學,如何才會獲得民眾的歡迎?”從這些文學觀的表白里,不僅看出他文學思想的重大轉折,也看到他成熟階段的文學主張。他向文壇放出這些批評的聲音后,也接到一些質疑的聲音,主要就藝術能不能從意識型態產生,有所爭論。就整體郭氏的文學而言,其實並沒有階級的爭執,屬於民眾的文學,只是他的文學理想而已。郭水潭於戰後時有文學回顧之類文字發表。一九九五年三月九日去世。
作品總集——《南瀛文學家郭水潭集》列為南瀛文學家叢書的第一本,也獲得第一屆的“南瀛文學貢獻獎”,雖不乏時機上的巧合,但謂之南瀛文學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