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箏
秦箏
秦箏是秦地(今陝西一帶)的一種弦樂器。似瑟,傳為 秦 蒙恬 所造,故名。
詞目:秦箏
拼音:qín zhēng
《風俗通義校注》卷六〈聲音·箏〉~299~
謹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秦箏
秦箏,和瑟相似,傳為秦蒙恬所造,故名。
三國 魏 曹丕《善哉行》:“齊 侶發東舞,秦 箏奏西音。”
晉 潘岳《笙賦》:“晉野 悚而投琴,況 齊 瑟與 秦 箏。”
唐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詩:“汝不聞 秦 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宋 晏幾道《蝶戀花》詞:“細看 秦 箏,正似人情短。”
清 陳維嵩《鷓鴣天·苦雨和蘧庵先生》詞:“雪登麥積 秦 箏苦,雨歇叢台 趙 女嬌。“
陝西古“秦”,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發源地,箏因是秦人智慧的創造,所以有稱之為“秦箏”。相傳當地有一 個愛彈瑟的人,他有兩個獨生子也都很喜歡音樂,想將瑟佔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因為這件新的樂器是兩生的,於是就稱他為箏。這種稱謂最早見於漢人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的《九嘆·憂苦》。這種稱謂綿延了近兩千年,“秦箏”則成了箏的專有名詞。箏發展至‘唐’這一歷史時期出現了“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白居易《鄧舫張徹落第詩》)的繁榮時代。可見箏在此時期發展之鼎盛。箏音箱邊框以紅木製,面板以桐木製,呈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