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院士
許厚澤院士,1934年生於安徽歙縣,中科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模型逼近方面,發展帶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異常與垂線偏差統一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算。運算元逼近方面,提出虛擬單層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顧及側向不均勻性、橢圓、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為在國際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重要貢獻。
2021年8月31日,許厚澤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許厚澤院士,1934年5月4日出生於安徽歙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62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許院士原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模型逼近方面,發展帶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異常與垂線偏差統一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算;運算元逼近方面,提出虛擬單層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顧及側向不均勻性、橢圓、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為在國際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 -- 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中科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模型逼近方面,發展帶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異常與垂線偏差統一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算。運算元逼近方面,提出虛擬單層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顧及側向不均勻性、橢圓、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為在國際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重要貢獻。
2004年6月,山東理工大學聘任許厚澤院士為特聘教授。
許厚澤 院士
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
1962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院士(學部委員)。
許厚澤原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
模型逼近方面,發展帶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異常與垂線偏差統一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算。
許厚澤 院士
在中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
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顧及側向不均勻性、橢圓、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
為在國際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 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任中國礦業大學環測學院兼職教授。
2004 年 6 月,山東理工大學聘任許厚澤院士為特聘教授。
曾任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1年4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1962年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重力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執委、國際重力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潮委員會主席,國際大地測量雜誌編委,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科協副主席,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動力大地測量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同濟大學等高校兼職、特聘教授。曾任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幾十年來從事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從事近代地球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建立了高逼近級的高程異常和垂線偏差統一逼近模型理論,提出地球外部重力場的虛擬單層密度表示方法。開展國家天文重力水準及航天技術中的測繪保障研究,設計出雙極模板系統、高空重力賦值方法及平均重力異常估算方案,研製出我國首個重力場模型,為經濟及國防科研部門所使用,參與我國國家重力網及地殼運動監測網路的建立。最早在我國開拓固體地球潮汐形變研究,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給出各種精密天文、大地及地球物理測量的潮汐改正模型。建立具有特色的褶積與球函混合的海洋負荷結算方法,發展顧及測向不均勻性、橢球、滯彈性、自轉地球的潮汐理論,在我國開拓了衛星測高及衛星重力探勘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為建立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的交叉新領域——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同濟大學學習期間,他從“地球重力學”和“地球形狀學”的課程中領悟到,自己的專業進取方嚮應該緊扣於大地測量這一學科的前沿領域。1956年他報考並被錄取為中國科學院第一批研究生,師從方俊院士,經過長達6年的學習,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已打下深厚紮實的知識功底。研究生學習期間,他就已很關注和欽佩飲譽世界的前蘇聯著名學者莫洛金斯基的研究工作。莫氏的代表作《地球形狀與外部重力場》一書,他曾十餘遍地仔細研讀,直至將全書讀懂弄通。多年來,他始終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展研究工作。他設計了新的天文重力水準計算模板,提高了精度,這一成果被國家測繪總局列入《重力內業計算細則》,他提出的推算截斷係數的新方法,改進了莫氏的逼近公式,解決了計算垂線偏差中維寧曼乃茲函數的最佳逼近問題。后,他繼續發展了高程異常與垂線偏差的統一逼近理論,提出地球外部重力場的虛擬單層密度表示方法,得到國際大地測量學界的好評,為我國大地重力學研究步入國際水平作出重要貢獻。併當選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測量委員會副主席,為期二屆。
70年代,他在地震戰線工作了8年,使他的研究步入地球物理學的領域。在處理地震前兆監測資料時,他遇到了地球潮汐形變的影響問題。由此他開始著手對地球潮汐問題的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領導的學科組在引潮位的展開、中國重力潮汐觀測及基準、海洋負荷影響以及顧及地幔側向不均的地球潮汐形變的理論模擬等方面,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受到國際地潮界的關注。併當選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地潮委員會主席,為期二屆。
他先後主持參與了中國天文重力水準的設計與處理、中國國家重力網的建立及大地水準面精化、國民經濟及國防的測繪保障、固體潮觀測與研究、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等重大課題。在地球重力場的逼近理論與高空賦值,天文重力水準的計算與處理,地球重力場模型,地球潮汐與負荷形變,地球潮汐的模擬理論與觀測實驗,衛星測高資料在海洋物理中的應用等研究中均取得國內外有影響的成果。
目前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路”,主持國家基金重點課題“地球重力場的衛星重力探測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國家基金面上項目“大地水準面的模擬及內插精化研究”“東北亞地殼運動與構造亞板塊分區”,中科院方向性創新項目“青藏東部地區GPS觀測與研究”,以及國家政府間技術合作項目“中日韓東北亞地區地殼運動合作研究”等課題。
2021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許厚澤,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許厚澤院士先後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與中科院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與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中排名第一的有8項。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200篇。1980年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1983年度被授予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稱號。獲得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年獲杜彭蔭剛獎。
已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40名。指導的博士生羅俊獲2002年度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博士生雷湘鄂獲2005年度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其本人獲2000年杜彭蔭剛獎。
就研究領域的艱深和所創造的學術聲望,許厚澤是一個令人敬畏的科學家。而在人們的言談中,他卻被稱為快樂的“老許”。
許厚澤今年70大壽時,幾個年輕人圍著他,在他的辦公室里吵吵嚷嚷。
一行從外地參加測地所學術研討會的專家有些不解:怎麼能在許院士的辦公室里叫得那麼響?這個所的年輕人可真的不太尊重許老。
年輕人則笑呵呵的,“就學術和工作上的問題和老許爭,沒問題的,我們從來不怕他。”
大家都叫許厚澤“老許”。以至許院士的夫人楊惠傑常聽到有人和她打招呼,你們家老許呢?
許院士很溫和,從來沒有架子。在測地所誰都可以找他談問題、談工作,他總是樂意奉陪。
“我們要是有不同意見,心裡有想法,從來就不隱瞞,可以直接和他說。”對此,測地所的科研人員頗為自豪。
要是有什麼觀點爭執不下的,許院士從不以學術權威自居,他可以對年輕人說,“這個問題,我也回去再想想。”
一些剛進測地所大門求學的毛頭小夥子,在許厚澤作學術報告時,也無所顧忌地當面站起來提出異議,同他討論一番。他不僅不生氣,還說“提得好”。
許院士喜歡和年輕人討論問題,喜歡看學生的畢業論文,凡是學生論文答辯和所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之類的,只要他在武漢,他是一定要去聽的。
許院士說,從學生那裡他受益非常深,能學到很多東西。
許厚澤的學生遍布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成為著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的主要科技骨幹。
許院士出差時,用他學生的話來說,對自己很“摳”。上世紀90年代中期許院士到北京,總是住中科院機關樓後面的平房招待所。一次他從上海趕著去北京開會,打的去機場約需二三十元,手裡提著幻燈機的他,卻到處找中巴,上車時,他還得意地對身邊送行的人伸出四個手指,“只要四塊錢。”許厚澤說,要把課題經費用在真正的科研上。
作為院士,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有著自己的業餘生活和諸多快樂。
許院士喜歡京劇。忙裡偷閒,他會聽一段程硯秋的《鎖麟囊》,或者哼一曲《定軍山》抒發情懷。他說,他能聽出京劇不同流派的細微區別。
許院士還喜歡看球。尤其是國際大賽中有中國隊比賽的賽事,他都不會錯過。
看電影,許院士喜歡看經典大片,比如《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等。他喜歡電影的快節奏。記者瞿凌雲
許厚澤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是中科院測地所培養的優秀科學家之一,也是中科院的首批研究生。他於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的探索之中,為我國大地測量學及地球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和其他中科院的研究所一樣,測地所一直有著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優良學風。早在攻讀研究生期間,許厚澤就受到這種優良學風的熏陶。按他的說法,只要進入科學院,兩件事必須做好:一是切實打好理論基礎;二是努力培養科研能力。研究生初期,許厚澤從事橢球面大地測量及地圖投影的研究,在方俊院士的指導下,先後提出利用等方位線及高斯克呂格投影推算大地主題的方法。之後,方俊院士要求他轉向,把大地重力學作為主攻學科方向。為此,在研究生畢業論文中,他針對我國重力場較蘇聯複雜的情況,提出在處理天文重力水準測量數據時,要精化中央區域的計算,並用雙極系統模塊代替莫洛金斯基的橢圓雙曲系統模塊,首次在電子計算機上實現,受到大地測量界以及當時蘇聯專家的讚譽。
許厚澤院士始終和測地所承擔的任務和面臨的挑戰息息相關,在20世紀60年代初,先後把提出的天文重力水準計算方法,通過和國測一大隊共同的試驗和改進,推廣為國家測繪局使用,列入《重力內業計算細則》中,作為兩種作業模塊之一。隨後,為了解中國山區地形及重力場變化複雜的問題,提出天文水準代替天文重力水準以及空間異常的間接內插方法,即現在廣泛使用的移去恢復法,並專門建立了我國鄂西北山區的高精度天文重力水準網進行實驗。隨後的年代,他從事了大量的軍事和空間技術測繪保障的研究工作,1971年構建了我國第一個顧及重力資料的全球重力場模型。20世紀80年代初,他研究了高空擾動重力賦值方法,並和部隊同志一起,構建了我國1°×1°平均重力異常推估方案,成功應用於國防武器試驗中。近10年來,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國家重力網“85”系統的建立以及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路”的建立,檢測和發現了青藏高原隆升以及雲南麗江地震同震形變產生的重力變化。
許厚澤院士還在近代地球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1963年他就提出維寧·曼乃茲垂線偏差中函數最佳逼近問題解法,改進了權威的莫洛金斯基逼近公式。後來他又進一步發展了帶界園約束條件的高逼近級高程異常和垂線偏差統一逼近方法及截斷誤差的估計,這一成果在第17屆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上報告后,引起國際大地測量界很大反響。他還提出利用延拓到地球內規則球面的虛擬單層密度確定地球外部重力場的方法,對瑞典皮耶哈默的理論作了拓展,以上研究成果為測地所在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許厚澤院士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從事過6年地震監測工作,並借調到北京國家地震分析預報中心工作。為了消除地震前兆觀測中的潮汐影響,他開始了固體潮及負荷形變研究,在國內首先發展了一種簡便的重力潮汐理論值演演算法並作了推廣使用。以後在他的領導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武昌重力潮汐基準,建立了我國沿海及東西重力潮汐剖面,研究了褶積與球函數結合的海洋負荷解算方法,特別是他所作的重力海潮改正精度的估計,是國際上不多見的工作。他和他的學生一起,發展了利用微擾動級數展開來解算地球潮汐運動方程的方法,是國際上能夠最方便地顧及地幔側向不均勻性的地球潮汐形變理論。在固體潮研究中,1997年他和各國科學家一起,倡議和制定了《國際超導重力儀觀測的地球動力學研究計劃》,迄今已有全球近20台超導重力儀組成的台網正在國際大地測量學會的框架下實施這一計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又領導開展了衛星測高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在海平面變化趨勢的研究、海底地形的反演與新構造發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他又致力於衛星重力學的研究。
許厚澤院士的思想總是超前的,他認為:“我們應該面對世界當前高技術的發展,站在歷史的高度,作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抉擇,才是交叉學科發展的前途。”為此,他先後與國外20多個研究所和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加強學科交流,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幹在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固體潮汐等交叉學科領域脫穎而出。通過合作與交流,先後發現了目前國際上使用的經國際天文協會(IAU)和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批准的Wahr地潮模型緯度依賴項有誤,發展了獨特的小參數擾動法,給出了新的數值結果,解決了金星重力場零參考面漂移問題,修正了國際上Bowin的地球重力場模擬方法;在地球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首次精確導出張德勒擺動的理論Q值,研究了喜馬拉雅地區的地殼運動狀態。
許厚澤院士先後擔任了國際大地測量協會執委、國際地潮委員會主席、國際重力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大地測量》雜誌編委等職務,受到國際同行科學家的矚目和重視。
許厚澤院士雖然已是年過七旬,但他依然時刻挂念著測地所的發展。最近,根據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給測地所的題詞“服務國家需求,攀登測地高峰”的精神,積極向測地所建言獻策:圍繞地殼運動監測與地球動力學、地球系統的質量分佈與運移、地球深內部動力學、濕地生態研究、大地測量觀測技術集成與國家需求,以及重力、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在國防和環境災害監測中的應用等方面,組建創新團隊,為實現研究所創新跨越持續發展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余平凡 柳林濤 方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