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子餅

山東濱州市特色傳統名點之一

鍋子餅是山東濱州市特色傳統名點之一。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餡,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由清朝末年濱城西關村邢振海初創,經過多年積累和研究,將這種用單餅卷徠肉或蛋的食品,稱為“邢家鍋子餅”,歷經百年風雨,成為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麵粉250克
熟豬頭肉100克
雞蛋2個
蝦皮20克
水發木耳20
香菜2棵
豆腐200克
粉絲20克
黃瓜1根
金龍魚外婆鄉菜籽油100克
適量
雞精適量
徠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在麵粉中加一丟丟鹽,和麵粉和勻。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在麵粉中少量多次加入溫水,將麵粉攪拌成絮狀。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然後揉成光滑麵糰,蓋保鮮膜醒15-20分鐘。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醒好的面搓長條,分割成大小合適的面劑。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將面劑按扁在上面抹一層薄油,把油均勻抹在餅內起層又不至粘連。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將 一個按扁的面劑蓋在抹油的面劑上面。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胖嘟嘟的麵糰被擀杖三下五下擀成大小適中的餅皮。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平底鍋小火稍微預熱一下,放入餅皮。用平鍋煎烙,手藝全在對溫度的掌握。等到餅中間像吹氣球一般鼓起來。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然後翻面用鍋鏟輕輕拍一下。這樣做出的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外面帶有幾顆氣泡形成的褐色,裡面既有嚼勁又不失鬆軟。烙好的薄餅蓋冷布或用盤扣一下,這樣能使餅軟而勁道,不幹硬。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然後準備做餡料的食材。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葷餡:將熟豬頭肉,豆腐切小丁,香菜洗凈切段。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素餡:水發木耳,黃瓜切絲,豆腐切小丁,粉絲泡軟后切小段。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鍋中適量油燒至5成熱,下入豆腐丁晃動鍋子。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煎至豆腐丁外表金黃后盛出備用。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雞蛋打散入油鍋炒成雞蛋碎備用。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鍋中少量油燒熱放入木耳絲先煸炒一下。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然後放入雞蛋碎,蝦皮,豆腐丁翻炒均勻。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再加入黃瓜絲,適量鹽和雞精。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略微翻炒即可。
步驟二十
步驟二十
步驟二十
另起鍋加少量油燒熱,放入熟豬頭肉翻炒一下。
步驟二十一
步驟二十一
步驟二十一
再加入煎好的豆腐丁翻炒均勻,打入全蛋翻炒。
步驟二十二
步驟二十二
步驟二十二
最後加入香菜段和適量鹽和雞精。
步驟二十三
步驟二十三
步驟二十三
略微翻炒即可。
步驟二十四
步驟二十四
步驟二十四
將烙好的餅皮取出,捏著一邊可以輕鬆把一張分成兩張薄餅,一張放上晶瑩油亮的素餡。
步驟二十五
步驟二十五
步驟二十五
一張放上香味四溢的葷餡。
步驟二十六
步驟二十六
步驟二十六
卷卷卷,捲成圓筒狀,盡量卷的緊一些。
步驟二十七
步驟二十七
步驟二十七
再放入平底鍋內稍煎(鍋中不放油)。
步驟二十八
鍋子餅
鍋子餅
切成兩段就可以上桌啦!

做法二

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鍋子餅呈長方形,麵皮用發酵面油煎做成,包以菠菜、青辣椒、鮮蝦皮、豆腐末、粉條末等製成的餡,滑酥多餡,咸鮮適口,香而不膩。
下窪鍋子餅, 呈長方形。
做法:“鱸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在製作餅皮時,要選新麥磨的面,新黃豆榨出的油以及鮮蔥。這樣做的餅口味柔韌細膩。“菜把青青間韭苗,茴香鹽白自烹調”,做餅的餡要用剛割的韭菜、新掐的小茴香葉、細鹽等。最後支鐺(帶沿的平底鍋)、 (餅的直徑為40厘米為宜)、卷餡。
鍋子餅
鍋子餅
如今,下窪鍋子餅也做出了花樣,原先做皮用小麥面,現在也可用玉米面、蕎麥麵等,或幾種面混和。餡的原料則更為廣泛,如蝦仁、魚丁、雞片、肉絲、薺菜、香茹、木耳等,或幾種原料調拌在一塊。原先的小本生意謀生,也變成了品牌超市的快餐;肆舍飽腹之物成了雅堂之食,來下窪,不嘗嘗鍋子餅真可謂不成一游也。

故事


鍋子餅
鍋子餅
在清末的老鳳凰城,邢家的祖輩們就以經營包子和千層餅等麵食為業。但隨著賣包子等麵食的店面多了,就改成了專賣千層餅。但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以後,善於思考的邢家人又想出了更好的吃法,並且有了很大的名氣。創始人邢振浦有四個弟弟,按照民間絕活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邢振浦將手藝傳授給了4個弟弟。幾代人的手工製作,裹特色餡,夾濱州味,邢家鍋子餅讓濱州人吃出了名堂。
兄弟四人自幼跟隨大哥邢振浦學做鍋子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老北鎮大街小巷都能聞到鍋子餅香味。早年鳳凰城有個說法:邢家不擺案,西關會不起。“每年九月二十四西關起會,邢家要拿三分之二的會費雇戲班子,沒有邢家戲班子,會起不成,並且趕會還要吃盤鍋子餅,才算是趕了西關會。”
為了方便人們既吃菜又吃餅,祖上就把製作工藝改良了。”邢林祥說,鍋子餅就是當年祖輩的創新。“把炒好的菜拌勻卷進餅裡面,再切成兩段。這樣吃起來方便,還可以帶回家。”這種既是餅又有餡的新鮮物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邢林祥說,當年有“邢家餅子張,燒餅果子吃不香”的說法,在武定府和周邊的州、府邢家鍋子餅開始登上百姓席間。
四十年代,兄弟四人在邢振浦的帶領下,使鍋子餅成為老北鎮街頭巷尾的一道佳肴。時任山東省主席的沈鴻烈來濱縣時,還曾辭去了宴席,點名品嘗“邢家鍋子餅”。跟其他的民間藝術一樣,鍋子餅在代代相傳保持著原有的特色之餘,也經歷著發展和創新。“原來的鍋子餅,開始只是做單餅,而我父親將做法從烙單餅改良成了烙合頁餅。”所謂的合頁餅,就是將和好的麵糰做成兩個小餅,中間塗油摞在一起擀成雙層薄餅,然後在鍋上把薄餅烙至中間凸起泛黃點狀,薄餅就算烙成。“這樣的合頁餅,吃起來口感比原來的單餅更筋道,更香,製作也更方便了。”
邢林祥說,1995年惠民地區舉辦名吃展覽,“邢家鍋子餅”以獨特的傳統工藝,熟練的工藝技巧一舉奪魁。創始人邢振海1980年病故,四個孩子相繼辦起各自的鍋子餅店,鍋子餅在老北鎮備受市民喜愛。文革後期,因個體經營受限,邢林祥的父親邢彬到當時的食品公司專門製作鍋子餅,鍋子餅從此被列入了餐館的食譜。據邢林祥回憶,父親邢彬於1984年去世,他拾起父親的攤子,開始自主經營,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當時很多人喜歡吃這種獨特的麵食,“1974年周總理在濱縣楊柳雪村視察,邢家鍋子餅成為特色的招待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