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指利用反應堆的中子流和加速器的高能帶電粒子流,人為製備的放射性核素。應用人工方法可得到所有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經得到的人造放射性核素有近千種。它們有的放出β射線,有的放出正電子,有的同時有γ射線相隨放出,有少量重元素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放出α射線。人工放射性是由居里夫人的女兒I.約里奧,居里(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和女婿F.約里奧一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1958)首先發現的,這一發現,加深了對原子核的認識,並且開闢了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的道路。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在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時最早發現的。通過以下核反應生成了30 P和中子:
他們發現30 P要通過放出正電子進行衰變。其衰變方式可用下式表示: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利用裂變反應堆和粒子加速器製備。通過反應堆製備有以下兩個途徑:
(1)利用反應堆中產生的強中子流照射靶核,靶核俘獲中子而成為放射性核;
(2)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變,從裂變產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
用加速器製備主要是帶電粒子引起的核反應產生放射性核。利用反應堆生產的產量高、成本低,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來源。用反應堆生產的是豐中子核素,因此它們通常具有β-放射性。用加速器生產的則相反,往往是缺中子核素,因而一般具有β+放射性,而且多數的半衰期短。
在目前(截止2013年)所知的大約2000種核素中,絕大多數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它們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核燃料和常用的γ放射源。
由於朝鮮第三次核試驗,中國環境保護部自動監測站對東北邊境及周邊地區輻射環境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監測。
截止2013年2月14日上午11時,東北邊境及周邊地區大氣氣溶膠樣品監測中未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