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記載以前所發生的地震。廣義,古地震應包括整個地質歷史時期中所發生的地震,但因向前追溯的歷史越長,與現今地震活動的關係越小,所以更有現實意義的是第四紀以來,特別是全新世以來所發生的地震。因此也有人將古地震理解為第四紀以來發生的史前地震。
古地震
由於世界各地人類歷史記載長短不一,在時間上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古地震”一詞 的含義還不十分明確。對於古地震的研究,主要通過研究地質歷史時期中與地震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來確定古地震大體震中位置、震中烈度、
震級以及發震的時間等,從而為研究某一地區的地震分佈規律、活動周期、
烈度區劃、地震形成的地質條件等提供重要依據。世界各主要地震國家均開展了古地震研究,如美國的
地震記錄僅有200年歷史,通過古地震研究,在加州聖安德列斯斷裂的帕列溪段發現了8次古地震事件,將地震記錄時間追溯至公元6世紀。
古地震
,包括22個有關古地震問題,22個題目是獨立但又有聯繫的;內容包括古地震的識別、古地震形成機制的解釋,不同岩性中、不同地質時期地震記錄的特點;應用古地震記錄解釋一個地區構造及動力作用史;進行一個古地震帶內岩石地層的等時對比;古地震與礦產資源的關係;現代地震與古地震的繼承性等。
古地震是地質調查中必須研究的課題,是認識一個地區歷史大地構造的重要記錄。遺憾的是在國內尚未重視。本書是響應2006年
中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貫徹“提高基礎地質調查程度”而撰寫的,以彌補地質調查中的薄弱環節。
古地震學蒙於19世紀晚期,現代古
地震學則形成於70年代末。我國的
古地震學經歷了起步,發展和走向成熟3個階段。古地震學在探槽技術,識別標誌,測年和理論模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沒有成熟到可以為概率地震預報提供高信度的數據。未來需要繼續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古地震的地質證據,年代學,位移的研究;完整性,區域古地震特徵,大地震重複的理論模型;重視注意穩定大陸地區的古地震研究和利用技術和邊緣學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