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度

地震範圍內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

地震發生時,在波及範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又稱地震烈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覺的強弱,器物反應的程度,房屋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面景觀的變化情況等。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簡介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同一地震發生后,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傢具及物品振動情況、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係。

影響因素


烈度
烈度
按人的感覺及地震破壞情況劃分等級,依次排列成表,即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種類很多,以12度表較普遍。此外還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國採用12度表。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級;(2)震源深度;(3)震中距離;(4)土壤和地質條件;(5)建築物的性能;(6)震源機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分佈


烈度它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的破壞和影響程度。影響烈度高低的因素有震級、離震源的遠近,也就是震中距,還有建築物的類型、地表的狀況還有地層結構等等。一般一次地震它的烈度分佈是由人的感覺、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震對地面破壞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看,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所以在全球的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在中國或者在美國、日本測的同一次地震的震級應該是相同的,一般來講差別很小,在0.2級左右。但是同一個地震它震級相同,破壞的程度卻不一樣,隨著它離震源的距離或者位置不一樣,那麼它所造成的破壞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它可以劃分出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震級是7.8級,震中的烈度是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的烈度是8度,北京的烈度是6度,所以到不同的離震源的距離的地方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

地震表


烈度
烈度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評定烈度的高低,制訂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簡要)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觀後果為依據來劃分烈度等級。但宏觀烈度表不論制訂得如何完善,終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據,不能排除觀察者的主觀因素。為此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物理標準來評定烈度,這種物理標準既要同震害現象密切相關,又要便於用儀器測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時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為一般認為地震引起的破壞是地震慣性力造成的,而慣性力又決定於地面加速度。這樣就給烈度的每一等級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結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約增加一倍。後來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還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國現行的烈度表已經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兩項物理量數據。

定量


類別從抗震設計的要求來看,宏觀標誌不能直接應用,要有表徵地面運動的物理量供設計採用。有些國家的抗震設計規範規定了與地震烈度相應的地震加速度,但各國的取值不一。

區劃


烈度
烈度
地震烈度區劃是根據國家抗震設防需要和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按照長時期內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險程度對國土進行劃分,以圖件的形式展示地區間潛在地震危險性的差異。國際上大致有三類地震烈度區劃圖:①第一類,以前蘇聯戈爾什可夫編製的前蘇聯區劃圖為代表,它以宏觀烈度為區劃標誌,根據歷史地震和地震地質資料編製;②第二類,以日本河角廣編製的日本地震烈度區劃圖為代表,它以歷史地震資料為依據,考慮地震發生頻率,用地面加速率峰值等值線勾繪;③第三類,用科內爾提出的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以阿爾傑米森和珀金斯編製的美國地震區劃圖為代表。
工程地震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用地震歷史和地震地質資料,對全國各個地區在預定的時間內地震發生的大小和可能性作出預測,編製成地震烈度區劃圖,作為工程建設抗震設計的依據。1976年中國頒發了《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比例尺為三百萬分之一,圖上用等烈度線表示出從1974年至2073年的100年內各地區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汶川地震


汶川8.0級地震各烈度區面積和範圍,汶川8.0級地震Ⅵ度區以上面積合計440442平方公里。Ⅺ度區:面積約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呈長條狀分佈,其中映秀Ⅺ度區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佈,長軸約66公里,短軸約20公里,北川Ⅺ度區沿安縣-北川-平武方向分佈,長軸約82公里,短軸約15公里。
Ⅹ度區:面積約3144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224公里,短軸約28公里,東北端達四川省青川縣,西南端達汶川縣
Ⅸ度區:面積約為7738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318公里,短軸約45公里。東北端達到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和陝西省寧強縣的交界地帶,西南端達到四川省汶川縣。
Ⅷ度區:面積約2778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方向受地形影響不規則衰減,長軸約413公里,短軸約115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寶興縣與蘆山縣,東北端達到陝西省略陽縣和寧強縣。
Ⅶ度區:面積約84449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向受地形影響有不規則衰減,西南端較東北端緊窄,長軸約566公里,短軸約267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縣,東北端達到甘肅省兩當縣和陝西省鳳縣,最東部為陝西省南鄭縣,最西為四川省小金縣,最北為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最南端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
Ⅵ度區:面積約31490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均勻橢圓形展布,長軸約936公里,短軸約596公里,西南端為四川省九龍縣、冕寧縣和喜得縣,東北端為甘肅省鎮原縣慶陽市,最東部為陝西省鎮安縣、最西邊為四川省道孚縣、最北部達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最南為四川省雷波縣。
烈度說明: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達Ⅺ度,以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Ⅸ度以上地區破壞極其嚴重,其分佈區域緊靠發震斷層,沿斷層走向成長條形狀;Ⅹ度和Ⅸ度邊界受龍門山前山斷裂錯動的影響,在綿竹市和什坊市山區向盆地方向突出,都江堰市區也略有突出。在山前盆地邊緣的過渡帶,烈度向東衰減很快,而西側則衰減相對較緩。烈度分佈南北也不對稱,Ⅷ度區和Ⅶ度區範圍向四周擴大,且相同烈度的區域在北部比南部大,進入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顯示出斷層破裂向北東方向傳播,最大餘震發生在斷層北部。Ⅵ度區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地區分佈範圍很廣,一直延續到重慶市西部和雲南省昭通市北端,在四川省西部面積相對要小。此次地震有多個烈度異常區,其中漢源為位於Ⅵ度區的Ⅷ度異常區,其餘均為高於所在區一度的異常區,包括:康縣(Ⅸ度異常區)、中江(Ⅷ度異常區)、通江(Ⅶ度異常區)、洪雅(Ⅶ度異常區)、寶雞-岐山-眉縣(Ⅶ度異常區)、西安(Ⅵ度異常區)。
中新網4月26日電據中國地震局網站消息,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截至25日12時,共造成196人死亡,11470人受傷。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調集地震系統30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現場應急工作隊,在地震災區開展災害調查評估工作,對21個縣(市、區)的房屋建築、生命線工程、工礦企業等進行了現場調查,對360個調查點和231個抽樣點進行了災害調查。
目前,綜合現場調查、遙感震害解譯、強震觀測記錄等資料,已編製完成地震烈度圖,現予發布。
地震烈度圖說明:
此次地震的最大烈度為Ⅸ度,等震線長軸呈北東走向分佈,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8682平方公里。
Ⅸ度區東北自蘆山縣太平鎮、寶盛鄉以北,西南至蘆陽鎮向陽村,長半軸為11.5公里,短半軸為5.5公里,面積208平方公里。
Ⅷ度區東北自蘆山縣寶盛鄉漆樹坪村,西南至天全縣興業鄉,西北自寶興縣靈關鎮,東南至名山城區,長半軸為29公里,短半軸為17.5公里,面積1418平方公里。
Ⅶ度區東北自蘆山縣大川鎮,西南至滎經縣嚴道鎮崗山村,西北自天全縣紫石鄉,東南至洪雅縣漢王鄉,長半軸為56公里,短半軸為33公里,面積4029平方公里。
Ⅵ度區東北自大邑縣新場鎮李家山村,西南至甘洛縣兩河鄉,西北自瀘定縣嵐安鄉,東南至丹棱縣楊場鎮,長半軸為95公里,短半軸為64公里,面積1302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