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倫支海
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
巴倫支海(Barents),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名字取自於該海域病逝的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William Barents)。由於海流關係,南部海面終年不結冰。9月全面解凍。巴倫支海的地理位置靠近歐洲大陸的一個海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北,南接俄羅斯、北接斯匹茨卑爾根群島,東北為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東至新地島、西迄熊島(Bear Island〔Bjornoya〕)一線。
巴倫支海圖片集萃
海底覆蓋著沙和淤泥,從東到西橫亘著480-960米深的熊島海溝和幾條較小的海溝。北部有中央和柏修斯(Perseus)海底高地,東南多淺灘,魚類麇集。東南部唯一島嶼(在邊緣者不計)叫科爾古耶夫(Kolguyev)。大陸海岸的西部地勢較高,山壁陡立,白海口卡寧半島(Kanin Peninsula)以東,海岸低平,有許多淺海灣。
巴倫支海的地理位置
冬天北部的平均溫度是-25℃,西南部-5℃;夏天北部0℃,西南部10℃;絕對最高溫度31℃,絕對最低溫度-40℃。年降水量南部為500毫米,北部為250毫米。有北角暖流和挪威暖流的斯匹茨卑爾根支流進入此海。海水鹽分高達34‰。冬季結冰不很厚,出現冰山的時間不長;到夏季只在北部有冰,有時全部融化。沿大陸的不凍港有莫曼斯克(Murmansk)、捷里別爾卡(Teribyorka)和挪威的瓦爾德(Vardo)。暖流把營養鹽帶入此海,有利魚類生長。
主要魚類有鱈、鯡、鮭、鰈、鮎;哺乳類有海豹、鯨魚、北極熊和北極狐。因捕撈過度,漁獲量下降,現在東南部的海豹捕捉量已嚴格限制。
面積140.5萬平方千米,海水總體積32.2萬立方千米,平均水深229米,最大水深600米。海域南部大陸一側為大陸架,面積達127萬平方千米;中西部橫亘著熊島海溝等幾個深切海溝,深480-960米;北部局部海底有台地;東南多淺灘。海底覆蓋著沙和淤泥。
北極探險家
巴倫支海
巴倫支海是北冰洋東半部的一個海域。東面以新地島為分界線與喀拉海隔開;西面以挪威大陸最北端的諾爾辰角——熊島——西斯匹次卑爾根島最南端一線與大西洋分開;南面緊靠挪威和俄羅斯;北面以斯瓦爾巴群島——法蘭土·約瑟夫群島一線與北冰洋中心部分的海盆分隔開來。巴倫支海南部的一小部分延伸人科拉半島與俄羅斯大陸之間,稱為“白海”。巴倫支海總面積為137萬平方千米。巴倫支海是北冰洋各邊緣海之中地理位置最優越的一個。94%的面積位於大陸架上,它底部的大陸架寬達13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寬闊的大陸架之一。巴倫支海北側、西側島嶼林立,而其內部卻連一座島礁也沒有,海面十分寬廣。其次,巴倫支海的北側,由於得到斯瓦爾巴群島和法蘭士·約瑟夫群島的護衛,阻擋了北冰洋浮冰群的侵入;東側的新地島又像天然的屏障,使喀拉海終年不化的海冰難以逾越。正是在這個方向上,強大的墨西哥灣暖流給巴倫支海送來大量既溫暖又較鹹的海水,使巴倫支海的水溫(4℃~12℃)比周圍的北冰洋各部分的水溫高得多,所以,巴倫支海被譽為北冰洋的“暖池”。
巴倫支海
巴倫支海的浮游植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04年8月24日發表報告說,位於北歐和俄羅斯北面、全球面積第10大的巴倫支海的生態環境正遭到多方面的嚴重破壞。
環境署的報告說,最大的破壞因素是過度捕撈。儘管有關方面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漁民們為獲取經濟利益,仍對該海盛產的鱈魚進行過度捕撈。破壞因素之二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污染。在巴倫支海進行石油開採以及運輸的活動越來越多,通過巴倫支海運送的石油和天然氣大幅增長。
破壞因素之三是一些國家在巴倫支海周圍投放放射性廢料。雖然放射性廢料數目還不大,但已足以引起警戒。
破壞因素之四是向巴倫支海引進新的海洋物種,從而威脅生態平衡。近年來,一種名為紅王蟹的大螃蟹被引入巴倫支海,這種大螃蟹的迅速繁衍使其它物種受到威脅,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環境署的報告希望有關國家重視巴倫支海的生態環境,制定新的法規,採取新的措施,並嚴格執行有關保護海洋環境的國際法律文件。
1987年9月13日,巴倫支海發生著名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
1994年3月23日兩艘裝備有核武器的俄羅斯核潛艇在巴倫支海進行軍事演習時相撞。
海豹
2003年8月30日凌晨,俄海軍“K-159”號核潛艇在被拖往工廠拆卸途中,因遭遇風暴浮筒脫離潛艇而在巴倫支海基利金島西北部水域沉沒。
2007年9月21日法國道達爾公司表示巴倫支海的Snohvit氣田已開始投產,預計在2008年將達近57億立方米/年的穩定水平。
白鯨 | 旅鼠 | 銀蓮花 | 格陵蘭海 |
海牛 | 白海 | 北極狐 | 巴倫支海 |
露脊鯨 | 挪威海 | 西伯利亞 | 科拉半島 |
白鯨 | 旅鼠 | 銀蓮花 | 格陵蘭海 |
海牛 | 白海 | 北極狐 | 巴倫支海 |
露脊鯨 | 挪威海 | 西伯利亞 | 科拉半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