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登韜光絕頂
曉登韜光絕頂
登臨韜光寺的所見所感,是《曉登韜光絕頂》這首五言詩的主旨。開篇一路寫來,以將登臨峰頂的過程作為鋪墊。中間以“蔽谷”、“躋巔”二句為轉折,寫身處峰頂的情形。最後寫詩人放眼遠眺,坐賞美景,頓覺神清意爽。當年白居易喜與佛門中人往還,這時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人處繁雜塵世,難得清凈,唯有如此境界才能使人擺脫煩惱。此詩寫景頗見搜奇抉險的特點,體現了對孤寂冷落之境的偏好。構思精巧,語言精鍊,情景交融而蘊涵悠長。
曉登韜光絕頂①
作者:厲鶚
入山已三日,登頓遂真賞②。
霜磴滑難踐,陽崖曦乍晃③。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④。
冥搜滅眾聞,百泉同一響⑤。
蔽谷境盡幽,躋顛矚始爽⑥。
小閣俯江湖,目極但莽蒼⑦。
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⑧。
永懷白侍郎⑨,願言脫塵鞅⑩。
①韜(tāo)光:韜光寺,廟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時,曾和高僧韜光為詩友。絕頂:頂峰。
②登頓:登臨。遂真賞:了卻真心游賞的願望。
③霜磴:鋪霜的石階。踐:踩、踏。陽崖:向陽的山崖。曦(xī):晨光。乍:正。晃:閃耀。
④穿漏:穿通。冷翠:清冷的青翠色。孤往:獨自前往。
⑤冥搜:探尋幽深的區域。滅:消失。眾聞:各種聲響。百泉:眾多的泉水。
⑥蔽谷:被樹林遮掩著的山谷。躋(jī)巔:登上山頂。矚:注視。爽:清爽,明朗。
⑦但:只。莽蒼:迷茫混沌。
⑧青靄(ǎi):青色的煙氣。
⑨白侍郎:指白居易。他於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
⑩言:語助詞。脫塵鞅(yāng):鞅是套在馬頸上的皮帶。這裡的意思是拜脫塵世束縛。
厲鶚是杭州人,又性喜山水,因此家鄉的自然風光便成了他詩中的一個重要題材。韜光寺在西子湖畔的北高峰南、靈隱寺西北的巢構塢,據說唐代的高僧韜光在此結庵說法,山間翠竹叢生,山上有觀海亭可望錢塘江入海,故西湖的風景里有“韜光觀海”的景目。
詩從游山寫起,說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飽覽了山水的奇姿逸態,登臨騁目,真正領略到了自然之美,滿足了自己尋幽探勝的願望。這一天清晨,詩人再度出發去登山,晨霜覆蓋著石階,濕滑難行,而向陽的山崖上已晃動著曦微的晨光。晨光透過稀疏的竹葉射入到竹林深處,那清冷的翠色吸引著詩人獨自前往,去追尋幽深之境。四處一片岑寂,各種聲音似乎都潛匿起來,唯有山間的清泉�琮作響,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處,儘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頂,極目四望,始覺豁然開朗。那韜光寺的小閣就坐落在山頂上,俯視著錢塘江和西湖,噓吸與山光水色之中;極目遠眺,只見一片蒼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於人寰之外。韜光寺是個登覽遠望好去處,觀海亭上寫著宋之問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戀忘返,久久不肯離去。在小閣中坐久了,似乎聞到了寺院里緩緩飄出的香氣;那山間的青煙隨著太陽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對著如此清幽絕俗的景象,詩人便產生了與古人為友、超塵脫俗的念頭,他想起了曾在此地與釋韜光酬唱的大詩人白居易,但願能擺脫塵世的羈絆,長久地棲息于山巔水崖,放情於自然之中。
厲鶚的詩以幽新雋妙、刻琢研煉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淵明、謝靈運及王維、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幽邃之趣。如這首《曉登韜光絕頂》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等都有王維詩中的韻味,但比王詩更注重鍛煉而較少自然渾成。這明顯的表現在他對選自用詞的刻意求新上,如詩中的“登頓”、“穿漏”、“滅眾聞”、“同一響”、“躋顛”、“坐深”等詞都是戛戛獨造,生新而不艱澀;又如以“霜”字來描繪山間石磴,以“晃”字來表現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來形容山間翠色的幽冷,以“蔽”字來形同山谷的樹木掩映,枝葉交加,以“落”字來寫青煙籠罩池塘,都體現了詩人工於鍊字,避熟避粗的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