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

詩人黑塞的作品

《迷惘》是德國詩人黑塞所創作的一首詩歌。

人類創造的文明為人類自身設置了禁限,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過去充滿和諧的原始純真的世界,成為人們的理想寄託。人已陷入絕境,在茫茫暗夜中,只有內心深處還時時響起同歸的呼喚。

現代文明中一個孤獨憂鬱的靈魂,嚮往逝去的“美好的世界”,並且在與自然的和諧夢幻中找回失落的自我,這便是《迷惘》的主題。

創作背景


1914年,大多數德國人都陷入了對戰爭狂熱中,黑塞想勸他的同胞們冷靜下來,於是四處散發呼籲和平的小冊子,在小冊子中,他引用了貝多芬的箴言:“噢,朋友,別來這種調調。”後果可想而知,他散發的小冊子在當時沸騰的德國引起一片公憤,詩人被迫出走瑞士。在這種背景下,詩人創作了這首詩歌。

作品原文


迷惘
我,夢遊者,摸索著穿過森林和峽谷,
一隻魔圈在我周圍燃著奇異的火,
我不顧有人追求,有人詛咒,
忠實地聽從內心的吩咐。
你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
經常喚醒我,命令我回頭。
我站在現實中,一旦清醒,便覺吃驚,
沒過多久,我又偷偷溜走。
啊,溫暖的家鄉,你們把我從它身邊拽開
啊,愛之夢,你們把在這夢中的我擾亂,
我的心靈千方百計要逃回你身邊,
一如百川歸大海。
泉水用歌聲暗暗為我引路,
夢中的鳥雀抖動五彩的羽翼;
我童年的歌重新響起,
在陽光編織的金網裡,在蜜蜂甜蜜的歌聲中
我又找到了自己,嗚咽在母親的懷裡。
胡其鼎 譯

作品鑒賞


全詩共四個詩節。詩人首先用一個母題性象徵,表現自我的“迷惘”,“我”以“夢遊者”的身份出現,在“森林和峽谷”中探索出路,猶如但丁“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之中’(《神曲》)。用古老的夢幻文學的、形式表現現代精神主題,暗示著某種啟悟的永恆性。“我”超越世俗的羈絆,聽從內心真誠的召喚,去尋找精神超越的啟示。第一詩節寫得.神秘,如夢似幻,“一隻魔圈在我周圍燃著奇異的火”更加強了神秘氣氛,向我們暗示出這是一個純粹的精神世界。
現實令人失望,到處都是怵目驚心的慘景。詩人逃人精神幻想的世界,一種無限的鄉愁衝動,促使詩人去尋找失去的樂園,自由與美的國土。儘管物質現實時時阻礙著詩人的回歸,但精神嚮往終是不可抑制的,它是自然的衝動,一如百川歸大海”。在迷惘與困惑中,詩人聽到內心回歸的召喚,啟悟之光洞透了內心的黑暗,和諧已如黎明之熹微。“我”又回到了童年,個人與人類集體的童年。那是一個明朗清新、歡快甜蜜的世界,“泉水用歌聲暗暗為我引路,/夢中的鳥雀抖動五彩的羽翼; /我童年的歌聲重新響起,”自然不再是冷漠無情的,人也不再孤獨,在自然的和睦中,在母親的懷抱里,“我又找回了自己。”
詩的世界是可開放的世界,它可以允許多層次的象徵詮釋。《迷惘》這首詩,我們可以在個性層次上,把它理解作詩人個人感情的獨白,詩中的“我”實指詩人本人。《迷惘》表現了黑塞對故鄉德國的依戀以及他在現實中經歷了諸多坎坷與失望后,懷念自己美好童年的真摯感情。這是落實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將詩的象徵意義理解得普遍一些,詩中“我”的迷惘與渴望,代表著歐洲現代文明中一種普遍的情緒。最後,詩中的“我”在閱讀中還可以大寫,把這首詩的象徵意義推展到人類普遍的層次上。人類存在的基本關係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自文明社會以來,人就忍受著一種與自然分離的痛苦。對於人類來說,自然就是母親,我們都從自然中來,但文明把我們趕到與自然分離的孤獨境界中,無法再與鮮花草木分享一體的生命,一代代人流逝在回歸之夢中。《迷惘》從普遍層次上看,也表現了這種回歸情緒。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國作家。
1923年46歲入瑞士籍。
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