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基

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劉靖基(1902.9.15-1997.2.15)江蘇常州人。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顧問,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

人物關係


人物履歷


1917年於江蘇第二工業專科學校肄業。
1919年至1930年任蘇綸紗廠、寶成紗廠業務員、業務部主任。
1930年任常州大成紡織染廠經理。
1936年至1949年任南京江南水泥廠常務董事、副董事長,安達紡織廠董事、總經理。
1949年後任安達紗廠總經理,華東區原棉聯購處總經理,上海大隆機器廠董事長,上海市棉紡工業公司經理。
1956年後任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董事長,上海市愛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愛建金融公司董事長,政協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
1984年5月至1997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人物事迹


劉靖基(左一)
劉靖基(左一)
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劉靖基先生,在自己履歷表的籍貫欄中,填的是“常州”。他曾在常州局前街小學就讀。在靖江讀完高等小學后,考入江蘇省第二工業學校,畢業后,先後在上海寶成紗廠、蘇州蘇綸紗廠任業務員和營業主任,受到寶成紗廠總經理劉寶森的賞識和培養。
劉靖基先生極善經營,精明能幹,深受紡織業人士的好評。被常州籍實業家、上海中華書局大股東吳鏡淵相中,將女兒吳舜琴許配給他。他是一位好學上進的青年,並不滿足一時的優裕生活,於20年代初,再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染化系繼續深造。畢業后回到老家,就任裕靖紗廠經理。
受劉國鈞器重的“靖叔”
1930年2月16日,劉靖基的同鄉劉國鈞先生接盤常州大綸久記紗廠成功,創辦了大成紡織染公司,急需招股和攬用紡織人才。劉靖基的胞弟劉丕基長期輔佐劉國鈞辦企業,在廣益染織廠任人事之職,先由他將胞兄引薦給劉國鈞。后因其岳父吳鏡淵擔任大成紡織染公司首屆董事長,因此,劉靖基將父親劉士修分給他的一份財產、岳父吳鏡淵的一筆資助和自己多年的積蓄,投資大成紡織染公司。
劉國鈞經過多方考查,決定自任經理,推舉劉靖基為協理,從此,劉靖基與劉國鈞合作共事達數十年之久。劉靖基負責大成紡織染公司的經營,在上海山東路10號設立辦事處,他常駐上海,每周返回常州一次,與劉國鈞交流滬、常兩地市場情況,兩劉一內一外,配合得宜。
劉國鈞長劉靖基15歲,發跡也早,視劉靖基為後起之秀,十分倚重。後來查閱靖江劉氏族譜,劉靖基卻要比劉國鈞長一輩,劉國鈞則呼其為“靖叔”,以長輩相尊。而劉靖基則對劉國鈞以年長相敬。兩人私人感情很融洽。
大成紡織染公司在劉國鈞主持下,在劉靖基以及陸紹雲、華篤安、劉丕基、朱希武等人的得力輔佐下,欣欣向榮,聲譽鵲起。從1930年至1937年的8年中,大成紡織染公司從1個廠發展到4個廠,1萬紗綻發展到78836多枚紗綻;200台織機發展到2557台織機;註冊資金從50萬元增至400萬元,8年翻了8倍。
經濟學家紛紛研究探究其成功的經驗,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著文讚譽道:“據統計,像大成公司這樣8年增加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業中,實是一個罕見的奇迹。”
艱難發展
抗戰開始,大成公司在常州的三家工廠損失慘重。1938年春,劉國鈞會同劉靖基在上海籌辦安達紗廠,租用公共租界中華書局印刷廠銅仁路印鈔舊工場作廠房,機器設備利用大成三廠滯留在上海的瑞士利妥紗錠,員工為常州撤來上海的大成公司老人馬,資金為從常州運來的布疋出賣的款項。
為適應上海孤島上的環境,向公共租界當局註冊登記,掛英商牌子,聘請英商代辦、印度人安諾任經理,英籍馬歇爾任董事長,廠名定為安達紗廠。其實,這兩位英籍洋人,只是挂名而己,只拿錢,不問事。實則由劉國鈞擔任總經理,劉靖基任經理。安達紗廠生產“飛虎牌”棉紗,遠銷南洋群島等地,產品質量上乘,年年盈餘。
抗戰勝利后,大成公司在常州的三家工廠陸續恢復生產。為了便於管理,大成公司董事會決定安達紗廠與大成公司分開單獨核算。其主要原因還由於劉國鈞與劉靖基之間,因為時局關係,各自忙於事業,相互溝通少了,產生了隔閡,尤其對一些人事安排,產生了誤會,所以有了分歧。
1947年2月,劉靖基與其胞弟丕基聯手在上海潘家灣開辦大豐紡織廠。他還擔任上海大隆機器廠和江南水泥廠的董事長。在舊中國,棉紡織業是最大的工業行業,而上海的紗廠,則以申新、永安、安達三系統為首,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榮毅仁郭棣活、劉靖基。在風雲變幻的舊中國,他只得在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