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醒獅的結果 展開

醒獅

舞獅的一種

舞醒獅是傳統舞獅中的一種,至今仍然流傳於廣東以及廣西兩省的一些地方,舞獅在中國流傳著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其中舞醒獅是在廣東和廣西兩省,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都很有名氣的一種舞獅派系。舞醒獅要具備很高的級數要求和條件。到現在為止會舞醒獅的人已經不多。

歷史


醒獅大賽
醒獅大賽
中華民國勳章之起源,始自清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製造金寶星及銀牌,頒贈與助剿股匪有功之外國人士。中華民國開國以後,陸軍部制定「勳章章程」,規定勳章種類為九鼎、虎羆、醒獅三種,每種各分九等。此後政府又陸續公布「頒給勳章條例」、「陸海軍勳章令」等相關法令,訂定大勳章、嘉禾勳章、白鷹勳章、文虎勳章、寶光嘉禾勳章等。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上述勳章全部廢止。

發展


醒獅是舞獅文化之一,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或店鋪開業,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廣東人會在剛開業的店鋪門前掛一根生菜,意為生財,醒獅會站起來來摘生菜。
舞醒獅就是在廣東和廣西兩省,明清兩朝和明國時期都很有名氣的一種舞獅派系。舞醒獅要具備很高的級數要求和條件。到現今為止會舞醒獅的人已經不多。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