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西塘河的結果 展開

西塘河

寧波城西的河道

西塘河西起高橋,東至寧波西門,全長約12公里。大西壩河北起大西壩,南至高橋,全長2.6公里,兩者首尾相連,共同承擔著通江達海大通道的“重任”。

歷史沿革


西塘河[寧波城西的河道]
西塘河[寧波城西的河道]
西塘河又稱后塘河,它攜帶著四明山水自西向東流入寧波城西原望京門,全長約十二公里。據文獻記載,宋政和七年(1117年)廢西鄉廣德湖,並開挖西塘河和中塘河。今日的西塘河已是有著將近九百年歷史。作為避開姚江咸潮,進入寧波古城的一條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運河進入寧波城的末端。雖是運河入寧波老城的最後一段里程,西塘河卻同時也是人們經由水路離開寧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點。
1488年,一艘朝鮮船隻在海上遇險后漂至浙東沿海,人們歷經艱險終於上岸,后北行歸國。船上一名叫崔溥的朝鮮官員回國后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了這段傳奇之旅,遊記名篇——《漂海錄》。《漂海錄》記錄了明代中國大運河的交通情形和沿途風光,其中崔溥一行當年從寧波城往西走的水道就是浙東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塘河。在崔溥的妙筆之下,繁忙的西塘河彷彿是一幅展開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卷,只見運河碼頭林立,兩岸商貿繁華,舟舸雲集,水利設施完備,“自府城至此十餘裡間,江之兩岸,市肆、舸艦坌集如雲。過此後,松篁橙桔夾岸成林。又過茶亭、景安鋪、繼錦鄉、俞氏貞節門,至西鎮橋,橋高大。所過又有二大橋,至西壩廳。壩之兩岸築堤,以石斷流為堰,使與外江不得相通,兩旁設機械,以竹綯為纜,挽舟而過。”

沿河古橋


出寧波城區,西塘河漸漸開闊起來,不多久河面慢慢收窄,只見一座彩虹卧波般的橋樑橫跨於河水之上,這便是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望春橋。望春橋是古代寧波水路交通的重要樞紐,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鄞西要津”。登上高聳的望春橋,手撫雕工精美的蓮花石柱,眺望昔日那春到江南無限好的景緻,不由得想到小橋流水、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或許就是清代鄉賢萬斯同在一首竹枝詞中描寫的望春橋:“望春橋上望春波,草綠蘋香鳧鴨多。最是城西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
圖為高橋
圖為高橋
西塘河上當年修建的大多是單孔高拱橋,除瞭望春橋,現已不存的大卿橋、西成橋,往西則還有新橋、上升永濟橋,再往前便是高橋了。這其中高橋和望春橋因形制酷似,建築宏偉,堪稱西塘河上的雙子星座。高橋始建於唐宋年間,現橋為清光緒八年(1882)重修。高橋給人一種超乎尋常的穩重雄偉的視覺感受,它橫跨在西塘河與大西壩河的匯合處,《四明談助》稱“舟至此,通西壩,達大江,為南北往來孔道”,一語道出了高橋在航運交通方面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望著那寬闊的橋拱,使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中船工過橋降風帆的緊張場面。那麼高橋呢,是否也曾傳出過整齊劃一的降帆勞動號子?高橋之所以被稱為“高”橋,因為它的洞高和孔大,於是乎留下了“船舶過往而風帆不落”的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