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尾龍
歇後語
意為一條斷了尾巴的龍,常用作歇後語。掘尾龍拜山是一個神話傳說,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張揚的是傳統的儒家孝道倫理,同時也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
“掘”在粵語中有禿、斷之意,“掘尾龍”指的就是斷了尾巴的龍。
“掘尾龍拜山”的雛型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清代已廣為流傳於兩廣地區,而後由南向北在全國傳播。該傳說張揚的是傳統的儒家孝道倫理,由於它與清明節和遊子祭親聯繫在一起,不僅維繫著生者和逝者之間的永恆情感聯繫,而且能突破時空局限,成為親情、鄉情和民族情的連接紐帶。這對於客居異國他鄉的遊子,有著特別的意義。
同時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聯想到是掘尾龍拜山所致。
其雛形可追溯到南朝劉宋年間(420—479年)沈懷遠《南越志》中的《端溪龍母》,此後唐代的《嶺表錄巽》,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洪武詔書》、清代“欽定”的《淵鑒類涵》等都有文字著錄。這一傳說講述的主旨是掘尾龍溺沙移墓葬母,並解釋一種叫“龍掘尾”船的由來。
再上溯至晉代顧微的《廣州記》,則記載了掘尾龍的另一個版本的傳說:“程溪浦口有蒲母養龍,列(應為“裂”——筆者注)斷其尾,因呼掘龍,時人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之。”這一傳說和前面的故事講的都是今廣東德慶縣悅城鎮著名的龍母傳說。不同的是,本傳說是解釋“龍掘見,境大豐”的氣候現象。這兩個傳說雖然沒有直接出現“龍拜山”的情節,但後世“掘尾龍拜山”傳說的主要內容已隱含其中。
至清代,“掘尾龍拜山”型傳說已廣為流傳。較早記載的有廣東佛山人吳研人在《札記小說》中的《廣東禿尾龍》:
該傳說點明了掘尾龍出現的時間在清明掃墓之時,暗示掘尾龍拜山掃墓,路過之處,帶來風雨冰雹的自然災害。這一解釋和晉代顧微所錄迥然而異,可能是因時代變遷、氣候變化而造成的天氣差異所致。但掘尾龍為親人拜山掃墓的情節已經出現。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學人對口頭流傳的“掘尾龍拜山”傳說多有搜集,如余兢的《掘尾龍——台山的傳說》、陳文治的《掘尾龍出狀元》、溫仇史的《掘尾龍拜山》等,這些傳說異文多流傳於珠江三角洲粵語地區。在廣州市,該故事還被演繹成歇後語“掘尾龍——搞風搞雨”。在新會市又衍變成《掘尾龍出巢》。
近年來,這一類傳說在廣西亦有所搜集。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婭仆與特掘》、《龍母傳說》《特掘掃墓記》《禿尾龍的故事》《禿尾龍》和《特掘的故事》。它們構成了“掘尾龍拜山”類型傳說的粵語方言傳承圈,也是該類傳說的核心圈。而後,該傳說由珠江流域向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東三省傳播,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故事圈。
“掘尾龍拜山”傳說著力傳達的便是這種尊祖敬宗的孝行。
在傳說中,當龍子遠離家門,龍母便陷入孤苦無依的境地。龍母老死家中,而龍子卻身在家外,這在傳統中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所以,龍子要趕回家奔喪,他一路上哭哭啼啼,帶來狂風暴雨,正是失去親人時而自己卻不在親人身邊的痛苦心情的表現。
俗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傳統中國人最引以為悲痛的所在。對那些漂泊在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遊子,其悲痛之情更無法言說。用以彌補的最好方法,就是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龍子縈浪轉沙以移墓,每當清明時節便來給親人掃墓,寄託了對故去的親人慎終追遠的哀思,也是符合傳統禮制的孝道行為。龍母傳說的最感人之處,就在這裡。
【掘尾龍拜山——攪風攪雨】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
【掘尾龍拜山——雲來霧去】意思為天氣雷鳴電閃,風暴雨狂,指時間緊迫,來回怱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