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

漢語詞語

出師,漢語詞語,拼音是chū shī,釋義是完成從師學藝。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基本解釋


1.完成從師學藝。
2. 率兵征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詳細解釋


1. 出兵
《左傳·文公十六年》:“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後漢書·吳漢傳》:“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負鄙為艱,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眾十旅。”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臣奉命出師,行至峱山,得衛人寧戚。”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乙巳出師。會天大雨,三晝夜不絕。”茅盾 《喜劇》:“那時上海還是孫傳芳的勢力,那時國民革命軍還沒有出師北伐。”
2. 徒工期滿學成
韓少華 《紅點頦兒》二:“我學了三年零一節,剛出師,就‘晉’到了前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