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6條詞條名為全家福的結果 展開
全家福
嗩吶名曲
《全家福》本屬於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它的形成、加工、改編,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創作過程。
《全家福》吸引人之處有三點:
旋律好聽,韻味不俗,有個性。被運用於電視劇《嗩吶情話》后受到各方讚譽。1994年筆者在上海錄製CD時,披上海民族樂團的樂手稱之為“東方神韻”。從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
其二,結構嚴緊、快慢相適、高潮突出。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
其三、地域風格之特殊和吹奏技藝之容納,讓許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機遇。如散板之吐、顫、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細柔、蒼勁和吐、滑、強、弱變化,及快板呼應、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顯才華的空間。特別是飛板部分“節疏”,而高潮疊起扣人心弦。
《全家福》有些演奏者在節目介紹時只注“民間樂曲”某某記譜,這是不完備的。樂曲原貌是何物他並不知,而只是從我演奏的錄音或唱片中記錄下來,殊不知標註的“民間樂曲”已經經筆者演奏、記譜、加工改編而成,樂譜已不屬原始“民間”載體;就是原始唱、奏者,在運用時也應註明原體出處,以示對“民間”的尊重,何況記錄的並不是原始材料。
那麼原始的《全家福》是個什麼狀態呢?
在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樂器傳統獨奏曲選集》中,對《全家福》的說明“旋律源於當地古老劇種‘羅戲’的唱腔和曲牌”。根據筆者多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全家福》旋律不完全屬於《羅戲》,而應源於在當地流行的《大弦戲》的唱腔和曲牌。《大弦戲》歷史悠久,屬於唐代“御戲”嫡傳主要戲種之一,明萬曆年間流傳於河南,清末轉輾於安陽浪陽縣。主要伴奏樂器有:大笛(g調嗩吶筒音作“2”)、錫笛(e調小海笛筒音作“6”,桿用錫製做)、笙、竹笛、三弦及打擊樂等。《大弦戲》與《羅戲》都是流行於安陽地區的古老劇種,並都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筆者童年在家鄉安陽學藝所吹奏的《羅戲娃娃》和《大弦戲》中的《高頭攢》均有相似之處(如指法、曲式和擊樂伴奏等)。《全家福》原名即{高頭攢},由《大弦戲》的《武耍孩兒》(即:散板,邊唱邊有擊樂作過門)、《慢板青涼歌》(此牌子出處難覓其源,在安陽只有家父郝學孔吹之)、《耍灣》(由慢耍至快耍,即中板與快扳)《高頭攆》(“火龍陣”中景三春的唱腔變奏即飛板)組成。這些唱腔和牌子經藝人多年組合吹奏形成即固定又即興的民間吹奏樂。坐吹均有打擊樂“武場”配合及笙、大海笛等伴奏,樂曲可長可短。行街或吹“故兒”(即:安陽市年節時舞蹈伴奏,如“旱船”、“五鬼鬧判”等)均無擊樂而形成聯奏式的器樂曲;這時一般由嗩吶起頭吹一“叫板”式的快速吐音后伴奏一起進入:關鍵在於“耍灣”部分,吹奏者可盡情發揮廣范吸收。它的規則是句法的尾音很講究,旋律發展必需符合韻律和調式規律的要求。如現今《全家福》在“中板”部分吸收了豫劇中的樂匯而豐富了該曲。的活潑幽默情緒,使該曲增強了藝術之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