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竹笛的結果 展開

竹笛

吹奏樂器

竹笛(義大利語:IL flauto di bambù),漢族樂器名。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后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歷史沿革


起源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竹笛
竹笛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中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後笛子與市場笛子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基本構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個按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
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裡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
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后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著劃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飄穗之用。
海底又稱笛頭: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流動,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
扎線:纏於笛身外面,起保護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鑲頭: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稱為鑲頭。

當代名家


中國音樂學院張維良陳悅
中央音樂學院戴亞 袁非凡
上海音樂學院詹永明唐俊喬
武漢音樂學院榮政、向思義
瀋陽音樂學院周波
四川音樂學院易加義
星海音樂學院譚炎健
山東藝術學院郝益軍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吳樟華
中央民族樂團王次恆
東方歌舞團林文增
北方崑曲劇院王建平
江蘇省民族樂團王鍵
山東歌舞劇院曲祥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張紅陽
陝西省歌舞劇院馬迪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王銳
浙江省歌舞劇院杜如松
香港中樂團孫永志

樂器分類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製為名,飾龍:“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謂:“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中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曾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 “猿臂笛”等顧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崑曲的“曲”、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於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舉。
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佈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
曲笛
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D調或C調乃至降B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中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崑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
竹笛
竹笛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分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定調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應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最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只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製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管長來控制音準。定調笛將對中國的竹笛名稱統一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並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於傳統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玉屏笛
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
短笛
又叫學生笛,笛身短小,一般無基音孔。分有膜孔和無膜孔兩種,練習或合奏用的。
隨著樂器的改進,加之音樂多樣的發展。笛子種類也就越來越豐富。例如:低音長管、彎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於b1的稱為"低音笛",如:大A調、大G調、大F調、大♭B調、大C調等。

代表作品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魏顯忠《揚鞭催馬運糧忙》
江先謂《姑蘇行》
寧保生春到湘江
簡廣易牧民新歌
李大同帕米爾的春天
馮子存《喜相逢》、《五梆子》
陸春齡《小放牛》、《鷓鴣飛》
趙松庭、曹星《幽蘭逢春》
趙松庭《早晨》《鷓鴣飛》

演奏技巧


笛子的演奏由於技巧、地域的關係,簡單形成兩大流派,一為南派;一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顫、疊、振、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
裝飾音練習
顫音(tr)
例如6的顫音相當於演奏67676767一般。
虛顫音
顫音的一種,手指顫動時並末完全蓋住音孔(按半孔)的虛顫手法。
波音(w)
短顫音的一種,也稱漣音,意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顫指跳躍一次。
疊音(又)
例如6的疊音相當於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當於復倚音,是裝飾音的一種,也稱喚音。
贈音
出現在音尾的一種裝飾音,會標示出所“贈”之音高,也稱送音。
打音
將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稱導音。
用吐尖輕吐的一種技巧,有單吐(T)、雙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種斷奏的技巧。吐時需短,急促。
滑音
音符之間移動的過程是“圓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藉助手指移的慢慢打開音孔或慢慢按閉,造成類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藉助氣息控制,達到類似軟綿綿的效果(氣滑音)。
剁音
類似鳥叫聲,各手指同時快速起落,加上頓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
利用氣流衝擊舌頭不斷的震動,造成音符的綿密顆粒感的一種技巧。
強音(>;)
類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氣息來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頓音:明顯地斷奏,用舌重吐發音。
舌起音
一般在吹奏連線中的第一個音域或沒有連線的音符時,舌尖輕重適度地(比輕吐還要輕微)吐奏一下,與發“提”字聲音時的動作相似,將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
類似花舌的音響效果,與花舌不同的是震動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塊突起下垂的小舌。發音顆粒較粗糙。
泛音(。)
同種指法吹出不同於八度音關係的音,力度介於兩個八度音之間,屬於超吹的一種。
飛指(飛)
利用臂力的帶動作用,使一隻手的一指或數指(最多三指)在一個或幾個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動的奏法。可產生強烈的碎音效果。
歷音
由低而高(上歷音)或由高而低(下歷音)急速地逐級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歷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斷、一音不漏,使經歷的每個音都十分清楚,流暢,好象快速上下樓梯那樣一級一級地出現。
腹震音(—)
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氣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達情緒的激動。
指法練習
低音5:全按;
低音6:開第一孔;
低音7:開一二孔;
1:開一二三孔;
2:按五六孔;
3:按第六孔;
4:按一二四五孔;
升4:全開;
5:全按或開第六孔;
6:開第一孔;
7:開第一二孔;
高音1:開一二三孔(口風緊,氣流強);
高音2:按五六孔;
高音3:按第六孔;
高音4:開第一六孔;
高音5:開第六孔,其餘全按;
高音6:開一四孔(氣流很強);
高音7:開第五孔,有的笛子還要開第二孔;
超高音1:按一四六孔
口型練習
吹法:嘴角后收,成微笑狀,雙唇放鬆合併,集氣流於一束沖開雙唇,形成自然的橢圓形,氣流向下方,勻速吹進笛孔。
演奏姿勢
吹笛子的姿勢,分立式和坐式兩種。立式就是站著吹奏的姿勢,一般在獨奏、重奏、齊奏時採用這種姿勢。要求是當身體站定后,兩腿直立,兩腳分開呈八字形(一腳稍前、一腳稍後。笛尾向右者,左腳稍前;笛尾向左者,右腳稍前)。一般情況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必要時才向左右移位,腰部要直,胸部自然張開,頭正,肩平,眼前視,雙手舉起笛管,兩肘自然下垂,將吹孔向上(不要過分里斜或外閃)置於口唇中央處,笛管與雙唇平行、與鼻樑垂直,或笛身和頭部略向笛尾方向傾斜,笛頭稍高於笛尾。
在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上身與立式相同。坐位高低要適當,凳子太高、太低都會妨礙正常呼吸。坐式最好不要架腿,兩腳分立才坐得穩定。
持笛的方向,即向右方還是向左方持笛的問題,可以根據個人習慣決定。這對演奏來說毫無妨害。但從笛子改革,從演賣者兼學多種笛,從參加合奏時求得統一等的角度來考慮,還是以向右方持笛為宜。這不是說要把已經習慣於左方持笛的都改過來,而是建議初學者從開始學吹起便形成右方持笛的習慣。

樂器保養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鑒定。
2、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如笙、手風琴風琴等)對照試吹。首先以笛子本調的主音和筒音與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的D音A音核對如笛音與標準音同高或形成八度關係,那麼,這支笛子的調高是準確的,主音確定后,再按音程關係,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準確性進行檢驗。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乾淨。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4、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係。
5、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社會影響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其中音樂文化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發展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至今,笛文化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中國民族器樂的迅速發展,而笛子作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它也是傳統民族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可以說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和極強的表現力,使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樂隊的首位。我們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的樂器“骨笛”,在河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這些骨笛的形制精細、規範、統一。每隻骨笛大概長20厘米,笛身有7個孔。在研究骨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用其中一隻最完整的做檢測,發現這支骨笛可以很準確的吹出七聲音階,其中還有五支可以吹出五聲音階,它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產是中國發現距今為止有音樂文化最早的歷史文物,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新石器時期珍貴的文物是中國歷史音樂文明的見證。
笛子在經歷了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擁有了其獨特的風韻及魅力,並且博得了歷代詩人及歷代的文人墨客的廣大青睞,這些喜愛笛子藝術之人為笛子藝術編寫下了眾多令人讚不絕口的絕妙詩句並代代相傳。通過學習中國民間音樂,並進而深入理解與研究民間音樂,從中可以對民間音樂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能夠發現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進而加深我們對笛子藝術發展更進一步的認識。通過研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笛子藝術的發展過程與現狀。通過深入探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詳細說明笛子的形制、笛子的發展過程,笛子流派的形成過程,笛子的社會文化都有哪些深遠的意義,從而更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好的繼承、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中國民間音樂的認識和笛子演奏的深入理解與研究,對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因為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對笛子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