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楊孟飛的結果 展開

楊孟飛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中科院院士

楊孟飛,中國科學院院士,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陰縣,1982年從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考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間計算機應用專業,獲碩士學位。1985年留所工作后,歷任該所星載計算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長。2015年7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現任中國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中科院院士。

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位增選院士中籍貫湖南的分別是龔新高、彭孝軍、邵明安、毛軍發、楊孟飛和段文暉。

2021年2月11日,楊孟飛成為《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特別節目《向祖國報告》的嘉賓。

人物經歷


1982年,從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
1985年進所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1995年當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2015年7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

個人生活


楊孟飛
楊孟飛
凡事要麼不做,要麼做好,打小樹立的信條,陪伴楊孟飛在事業上漸入佳境。
楊孟飛,其間正好經歷了10年時間。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年紀尚輕的他又走上了這個千人大所所長的崗位。他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從一進所就工作在寬鬆的科研環境里,使自己得以在計算機領域中如魚得水。
對從小迷戀數字的楊孟飛來說,走入計算機世界是他人生新的開始。自從他開始廣泛涉獵計算機書籍,美國計算機領域的重要人物DonaldE.Knuth,就成了他未曾謀面卻相當崇拜的偶像。DonaldE.Knuth寫於60年代的經典著作《計算機程序設計技巧》,解決了計算機中的許多難題,他本人因在計算機軟體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這些“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正值青春歲月的楊孟飛。
痴迷加勤奮加鑽研,從大學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七年的計算機專業讀書生涯,使他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憑藉在專業技術領域深厚的功底,楊孟飛在衛星姿態和軌道控制計算機研製方面具備的出色才能很快顯現出來。1992年夏天,工作剛七年卻已被破格晉陞為“小高工”的楊孟飛第一次來到衛星發射場。他在中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控制系統上設計的三機冗餘TMR/S可變結構高可靠控制計算機容錯方案將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這個方案已經進行過大量分析、計算,又通過了原理樣機的實驗,因此楊孟飛在衛星研製領域雖屬“新兵”一個,可他卻對自己的設計方案充滿自信,沒有任何心理負擔。8月9日下午,晴空下的戈壁發射場,火箭呼嘯升空。目送衛星直上藍天的楊孟飛,相信自己的方案終將會經受住“上蒼”的考驗。這次飛行試驗表明,這種採用軟硬體結合手段實現的三機可變結構的容錯系統,具有較強的瞬時故障處理和恢復能力,方案先進,可靠性高。
初試身手,大功告成。楊孟飛不僅與同事一起獲得了一個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而且還因此引來身後一長串的榮譽。1994年年初,作為國家機關首批百優青年,他還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神舟三號飛船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中,創新之勇又一次體現在楊孟飛的身上。為解決實時性以及計算量大的問題,楊孟飛提出了採用前後台處理機任務分組、并行流水線工作的計算機結構,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達到或優於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為“神舟三號”的成功發射又立新功。
演繹積分曲線
楊孟飛不僅專業技術紮實,是控制計算機專家,同時還是全所的領軍人物。怎樣使這個國家重點科研大所從輝煌走向鼎盛,這是楊孟飛上任之後不得不面對的深層發展問題。
已經有40多年發展歷史的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及其部件的設計和生產,他們的件件“驚世傑作”,都裝載在中國已發射的衛星及飛船里,在計算機控制領域堪稱業績輝煌,功勛卓著。在如此高度上再上台階,楊孟飛感到壓力巨大。
上任伊始,正值“十五”發展計劃制訂期,所里把“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科技研究所”的奮鬥目標寫在了頭條位置。為什麼沒提國際一流?——“因為做不到!”楊孟飛一點也不隱瞞實情。這是他的辦事風格使然:嚴謹、務實,做事要從看得見的地方做起。
怎樣達到既定的目標?千頭萬緒,楊孟飛與所內眾“諸葛”一起分析現狀后,下決心先做幾件擺脫與大所身份、地位不相符的事情。
控制工程研究所雖是有明確專業的研究所,但所里的產品分工界面不清,就研製一顆衛星而言,從設計、測試、生產、裝配、實驗,直至產品交付,本應是不同崗位的人乾的事,卻是由一個人從頭到尾一干到底,工作效率不高,質量也難以保證。
如果以“積分曲線”的概念解釋,按照社會分工,不同崗位的人在相同時間段內所做的貢獻大小是不同的,同一崗位的人也會因工作的變化而產生貢獻曲線的起伏。比如研究員作為高層次的研究人才,最好的崗位是設計、是創新,發揮了他的最大價值,他的貢獻就大,曲線顯示就高;當他去做測試、試驗等崗位的工作時,他的曲線隨之走低。而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員在完成設計任務后,往往還要承擔測試、調試甚至跑腿的活兒,這時的“積分曲線”自然達不到理想的峰值。要改變現狀,先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打破原有的一個型號一支研製隊伍的界限,發揮專業分工優勢,不分型號,搞設計的就搞設計,搞測試的就搞測試。通過規範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提升專業研究所的科研實力、競爭實力,讓研究所邁大步,研發能力置身世界前沿。
樹立大所“硬派”形象並非一日之功。拿人才來說,在全所1000多人的職工隊伍中,論學歷,不說本科生,光碩士研究生就有135人,博士26人,其中包含博士后研究人員12人;論職稱,研究員有100多人,高級工程師350多人,工程師400多人。此外還有國家級、部級專家10多人,曾有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該所學習或工作過。然而,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研究所,眼下卻沒有一名院士頭銜的科學家!楊孟飛對此“耿耿於懷”,遂將“十五”期間力爭培養出1~2名院士或空間技術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的目標寫進“十五”規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訓,堅定著楊孟飛和他帶領的才華橫溢一班人的信心。
胸蘊凌雲之志,待以平常之心在楊孟飛看來,作為一個管理者,始終要關注發展、目標與效率。所長的職責所在,令他百般忙碌,其中也不乏“救火”的緊急。整日操勞,有著太多加班加點的他,內心深處特別希望職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8小時工作制,讓職工有更多的時間休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要做到這一點,對管理者而言要求更高,必須讓全所在職責分明的大環境中提高工作效率,讓“積分曲線”達到最大化。國家重點科研生產任務異常繁重,要想減少加班加點談何容易。楊孟飛心知一年半載、三年五年難圓此願,但追求所在,毋庸諱言。
-他是專業帶頭人,又是全所的一把手,衛星和飛船里,有他和同事們的件件驚人之作。
算盤情結
湘江邊上長大的楊孟飛,在山清水秀的鄉野里汲取著靈氣。父親是村裡的會計,常年撥拉算盤珠,噼里啪啦的聲響將他也“熏陶”成了一個打算盤的高手。對數字的興趣就這樣一點點培養起來。當年填報大學志願時,儘管計算機在他腦中尚屬模糊概念,但聯想到計算機鍵盤也是靠兩手敲擊的,與打算盤似異曲同工,便毫不遲疑地寫下了計算機系幾個字。
大學畢業考研時,只因對“空間”這兩個字感興趣,他就任由興趣做主,報考了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空間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從此邁進了航天的大門。
控制工程研究所雖屬大科研所,卻有個由來已久的毛病——無論大會小會,經常有人遲到。借鑒聯想集團成功而有效的做法,研究所對開會遲到者制定了具體的整治辦法,即“遲到幾分鐘就站幾分鐘”。在所里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包括所領導在內的好幾個遲到者,都被楊孟飛不留情面地罰站在了一邊。消息傳開,所里開會遲到的現象大為改觀。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
1993年中央國家機關百優青年
1994年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6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15年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2016年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0年總裝備部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突出貢獻獎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
2021年7月入選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名單
2021年8月獲首屆航天功勛榮譽稱號

主要成就


從事研究

他長期從事各種衛星星載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我國返回式衛星控制計算機的研製中,提出並實現了三機冗餘TMR/S可變結構高可靠控制計算機容錯方案,該項技術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神舟號試驗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計算機系統的研製中提出了採用前後台處理機任務分擔、并行流水線工作的三機容錯計算機技術,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資源二號衛星控制系統計算機的研製中,提出了採用三機冷備份容錯計算機體系結構,實現了長壽命和高可靠的要求,參與研製的資源二號衛星控制系統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長期從事空間飛行器領域的科研工作,在空間飛行器高速再入返回、甚高精度姿態控制和高可靠控制計算機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
科研成果獎勵
提出空間飛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統方法,突破月地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關鍵技術,實現中國首次再入速度達11km/s的月地安全準確返回
發明一種複雜衛星甚高精度姿態控制方法和裝置,解決空間飛行器甚高精度、強適應控制關鍵科學問題,突破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控制技術發展的瓶頸,為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控制系統研製提供了理論和方法
提出空間飛行器控制系統星(船/器)載計算機(以下簡稱控制計算機)抗惡劣環境的容錯方法,突破多機容錯控制計算機故障診斷和系統重構關鍵技術,應用於神舟飛船、月球探測器、衛星等多個系列空間飛行器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1項,獲部級獎11項(一等獎8項)。發表論文70篇,編著2部(英文1部),譯著1部,獲授權發明專利41項。

社會任職


2019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201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星載計算機與電子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

人物評價


楊孟飛是中國空間技術領域專家,為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和衛星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湖南人在上海網站評)。

人物事件


1999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路西行的火車專列將楊孟飛和他的同事們送進了驕陽下的戈壁灘。踏上大西北這片神奇的土地,仰望當空烈日,眼觀無垠沙海,楊孟飛的心頭滾過一股熱浪。即將在這裡擺開的“戰場”,足以令站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思緒萬千,熱血沸騰。
神舟號飛船發射以前,這是一支充滿濃重神秘色彩的隊伍,他們秘而不宣地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默默地為快要打響的重大戰役做著各種準備。
在20世紀的中國航天史上,神舟飛船無疑是一項最難、最新、最複雜的系統工程。飛船上採用的許多新技術都是過去在研製衛星時不曾“觸摸”過的。制導導航控制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研製衛星,行內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衛星難,難在控制。”研製飛船更是如此。
在飛船研製八大分系統中,制導導航與控制被稱為是技術難度最高、最關鍵的分系統之一,直接決定著飛船試驗任務的成敗。楊孟飛和他的同事們此行的目的正是要保證神舟號試驗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的正常運轉,以使飛船能按指令在太空飛翔並按要求返回地面。
飛船運入發射場時,控制軟體還處在不甚穩定的狀態,需要一邊參加飛行試驗的合練,一邊進行調試,一邊繼續編程,緊張狀態可想而知。作為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帶隊進入發射場的副所長,作為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操作高手,楊孟飛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眼見發射日期一天天臨近,軟體程序還沒有固定的版本,楊孟飛和大家一樣焦急萬分。
與地面設備比較,空間計算機的特殊之處在於:第一,硬體的重量、功耗、尺寸以及抗輻射性能等要滿足空間環境的獨特要求;第二,軟體的可靠性要高,因為一旦計算機在天上出現故障肯定無法像在地面一樣進行維修。楊孟飛和他的同事們此時面對著計算機欺“軟”怕“硬”這樣的事實,感覺就像有誰故意不讓軟體過關。
飛船總設計師、總指揮對此項工作的進展都極為關心。那些日子,楊孟飛白天與專家在一起分析故障原因,晚上伏在計算機前排除故障,他的兩隻手在鍵盤上不停地敲擊、修改、計算,熒光屏上數字、公式不停地跳躍、變換,直到出現滿意的結果。
為提高飛船控制系統的“保險係數”,達到高可靠、高安全的要求,楊孟飛在飛船研製初期就大膽提出採用計算機三機容錯技術,一台機器出現問題,可以自動轉換到另一台機器,三台機器互為備份,兼具自檢功能。不僅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也更快。
這一年的11月20日,檢驗飛船“大腦”聰明才智的時刻來到了。隨著長征二號F火箭一聲長嘯,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太空驚鴻,飛天壯舉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神貫注目睹飛船升空,心隨“神舟”一起飛舞,直到21小時后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在發射基地度過整整120天的楊孟飛那顆高懸太空的心才隨之落了地。
站在戈壁發射場,再一次極目遠眺,他才驀然發現,大漠的夜空原來也那麼美,繁星點點,星光四射,宛若航天人放飛的衛星、飛船放射出的光芒。對情牽太空的人來說,那是難得的一種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