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原名北帝岩,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武篆巴學村,分別距縣城、武篆鎮38公里和4公里,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洞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乾燥平坦,可容納數千人。

1922年3月,韋拔群在此組織革命同盟,發表《敬告同胞書》,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1930年2月,紅七軍軍長張雲逸來到武篆,認為韋拔群在北帝岩宣傳了馬列主義,提議改名為“列寧岩”。1962年6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廣西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7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撥款修繕列寧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進行修復,並辦陳列櫥窗。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題寫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

2017年1月,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歷史溯源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1925年夏,廣西農民運動的早期領導人韋拔群在毛澤東舉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束后,回到家鄉——廣西東蘭縣武篆鎮。9月,韋拔群創辦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馬列主義理論指導下,在這片紅土地上,點燃了農民革命運動的熊熊烈火。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位於東蘭縣武篆鎮東南四公里的拉甲山一個叫北帝岩的山洞內。1931年,紅七軍軍長張雲逸來到北帝岩,建議將北帝岩改稱為列寧岩。
列寧岩寬64米,高43米,深137米,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洞內寬敞明亮,乾燥平坦,可容納兩千多人。岩洞深處清泉流涌,水聲潺潺,有一條三百多米的隧道直通山後。洞外樹木參天,濃蔭避日,一條碧綠小河靜靜向東流去。置身洞口,居高臨下,舉目遠眺,方圓一公里以內的景物盡收眼底,進可攻,退可守,佔據著重要的戰略位置。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課堂就設在岩洞口的洞內大廳,課桌由竹片拼制而成,竹桌上擺放的盞盞桐油燈,讓人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燎原之火。講壇由泥石壘成。
用泥磚砌成的小屋是教員宿舍,門口兩側貼著“快樂事業,莫如革命”的對聯,橫批上寫著“團結、互助、奮鬥、犧牲”八個大字。門楣上掛著馬克思、列寧和孫中山的畫像。課堂的兩側是用竹籬笆圍成學員宿舍。
1925年夏,剛創辦的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吸引了右江地區東蘭、鳳山、百色河池、田東、田陽等10多個縣的進步青年共270多人來到這裡學習。
《社會發展史》、《俄國革命史》、《農民運動章程》、《政治經濟學概要》、《國際法草案》和《婦女問題》等是當時學員學習的主要內容。
農講所組織學員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為武裝鬥爭做培養幹部的準備。學員們白天學習、操練,晚上深入農村調查研究。農講所還組織學員到附近圩場宣傳革命真理,積極引導農民向土豪劣紳開展清算鬥爭。農講所第一屆學員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后,全部回到家鄉,向勞苦大眾廣泛宣傳革命道理,成立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開展武裝鬥爭。農民革命的烈火燃遍紅水河兩岸,席捲右江流域。

影響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辦,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為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創造了條件。1929年10月,在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領導下,韋拔群率領的農民革命武裝趕到百色平馬鎮,參加了著名的百色起義。1978年,葉劍英親手揮毫撥墨,為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題名。1995年12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人們紛紛慕名來到這裡,在一遍又一遍地閱讀這個滄桑古洞,細細品味這部不朽的革命史書中,更增添了一份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