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公園

文化主題公園景區

牡丹徠亭公園坐落於江西省贛州大余縣城東南角上、章江之濱,佔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是一處集名勝古迹、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築、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公園景區。

公園簡介


牡丹亭公園 冬景
牡丹亭公園 冬景
公園內花草叢簇,秀木參天,亭閣雅緻,景色怡人。牡丹亭公園分入口區、紀念區、後花園、山林幽谷、艷園、生產管理區六大塊,以歷史文化遺產為背景,以傳統造園的手法,再現明代園林建築的面貌。
牡丹亭公園是著名的戲劇《牡丹亭還魂記》故事的發源之地,還是古代南安府的後花園。花園分為五個遊覽區,以右花園遊覽區景緻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十大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景之最。這是仿古建築,構建精巧,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再現了素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名劇——《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處處顯示出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公園十景


牡丹亭

牡丹亭位於南安府後花園中,為十景之最。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戲 劇家湯顯祖曾游南安府後花園。亭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於上檐。16隻檐角飛翹,勢若凌空。葫蘆寶頂分出八道頂脊與檐角相連,青瓦蓋頂。重檐之間鑲亞字形花格窗欞。底層內外各八柱,正門懸“牡丹亭”匾額,外八柱四周有字紋欄桿。內外柱之間有隔扇,隔扇上都為亞字形花格窗,柱為紅色,懸有楹聯,其中一聯云:“光照臨川筆,春分庚嶺梅”。亭高6.66米,面積約20平方米,距亭不遠處,梳妝台、麗娘冢、綠蔭亭等建築。1930年毀於火災。90年代重建於東山公園,定名為“牡丹亭公園”,再現湯顯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體建築為牡丹亭,亭基由花崗岩石塊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為牡丹亭,其結構形式如舊,但規模擴大,亭高約8.2米,包括亭基,則有10米以上。

芍藥欄

南安府衙後花園的十景之一,為牡丹亭相配而建的賞花場所。相傳古人賞花各有不同,觀賞牡丹要站在高台亭上觀看,而欣賞芍藥花,則要坐在欄內慢慢細看,品味其風格。因此,芍藥欄為長廊式建築,“回”字形結構,全長約50米,欄中有假山,放置有太湖石,欄內栽種芍藥,“回”字廊門掛有楹聯、字畫,備有坐椅,遊人既可漫步欄內,又可歇息。清康熙年間,南安知府陳奕禧《題馮西圃畫芍藥圖》詩曰:“猩紅荑白殿春枝,每遇風前愜所思。記取明年橫浦郡(南安別名——編者注),綠蔭亭畔玩花時。六曲聞香隔一層,將離(芍藥別名)情味夢 難憑。還攜半幅花形影,遠伴湘幃獨卷燈。”反映的就 是芍藥欄中賞花情形。
在《牡丹亭》一劇中對芍藥欄也有描述。《驚夢》一 出中描述:麗娘在府衙花園遊玩睏倦,回至閨閣昏昏 入睡,夢中與柳生相愛:“[生〕小姐,和你那答兒說話 去。[旦低問介]那邊去?[生唱]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 著湖山石邊。”指的即是這一環境。麗娘醒后因傷感而 致死。三年後柳生因赴京趕考,不幸病倒在南安,被陳最良救起,暫在道觀養病,一日閒遊府衙後花園,偶爾 在太湖石邊拾得麗娘自畫像,深為愛慕,麗娘感而復生。故事指的太湖石,就在芍藥欄內。

綠蔭亭

在南安府衙後花園十景中,綠蔭亭歷史最悠久,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南安知軍李夷庚所建。亭周圍茂林修竹、綠影成蔭,因名“綠蔭亭”,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官僚們賞竹之亭。它與牡丹亭相比,一以艷花名,一以綠竹著。一陰一陽各得益彰。《牡丹亭》第二十四齣《拾畫》中,柳夢梅在梅花觀養病,遊覽後花園時,有段唱:“〔好近事〕則見風月暗消磨,畫牆西正南側左。[跌介]蒼苔滑擦,倚逗著斷垣低垛。因何,蝴蝶門兒落合?(白)原來以前遊客頗盛,題名在竹林之上。”所描繪的即是這一景點。因竹性剛勁挺拔,高風亮節,常被人視為高傲倔強、正直忠誠的象徵,所以賞花、賞竹活動,在古代文人雅士中成為時尚。北宋詩人王奇也有詩讚綠蔭亭,詩曰:
創得幽亭近嶺梅,綠蔭名好稱仙才。
四邊山色檐頭出,一帶香泉竹里來。
另有詩讚曰:
明月春風來自古,茂林修竹映從今。
蘭台此日傳新句,我亦竹窗學詠吟。

舒嘯閣

舒嘯閣位於牡丹亭東側,原有閣樓,頗高爽,可遠眺。上為樓,下為廳,東西為門,樓上窗戶四面玲瓏,為南安府衙後花園十景之一。舊時,春秋佳日,文人騷客、儒者官紳,常聚會於此,高吭詠唱,撰聯賦畫,賞景宴會。
清道光六年(1826年),南安知府楊諄題匾曰“舒嘯閣”,民國時,大余縣知事吳寶炬作詩讚曰:
幾樹梅花倚閣栽,我今閣為梅花開。
一天星斗杯中落,十萬峰巒眼底來。
弄月吟風狂嘯傲,高瞻遠矚小樓台。
瀛洲蓬島雖仙境,此處徜徉也快哉。

蕉龍亭

徠蕉龍亭位於牡丹亭西面,生長著一叢辟火蕉(即蕃蕉),又名鳳尾蕉,狀如龍形旋於地,十分奇特,極為珍貴,為江南所罕見。也不知何時為何人所植,傳說經曆數百年。兵燹蹂躪、火燒鐵釘仍不能摧,依然簇立叢倚,盤根布葉。清同治時,南安知府楊豫成為其題名“鐵漢”二字立碑於左。光緒九年(1883年)南安太守林載亨見此蕉生長得龍干鳳尾,奇古不可名狀,遂稱其為“蕉龍”。並寫信給其兄、時任貴州巡台的史長林貞伯,貞伯得信大喜,且書“蕉龍”二大字寄來。林太守將二大字刻碑立於蕉前,並作《蕉龍記》一篇,以示後人對蕉龍加以保護。光緒十二年(1886年),南安知府周浩在鐵漢樓舊址上新建蕉龍亭,本邑舉人劉人俊作詩讚蕉龍曰:
干自蜿蜒葉不凋,頻經軔火未熔銷。
化龍飛去待點睛,如鳳朝陽看尾搖。
蟄伏時疑鱗甲動,浪騰似現爪牙驕。
須知際會風雲日,能使甘霖降九霄。

梳妝台

梳妝台傳說,杜麗娘魂歸黃泉后,萬分悲慟的杜寶夫婦為寄託對愛女的哀憐之情,在麗娘墳側建梳妝台一座,把麗娘生前閨房中使用的梳妝用品,依原樣擺式放好,好讓女兒在冥中享用。故後人作詩曰:
風梳弄影人何杳,月鏡當空天不言。
環佩已沉當日殞,玉簪猶放舊時園。
還有一說,梳妝樓是後人為附會《牡丹亭》故事而建造的。清同治間南安知府楊豫成有詩為證,詩日:
竟被臨川誤,梳妝尚有樓。
十姨同附會,萬口說風流。
戶靜蛸蛸骨,堂空蝙蝠游。
頹垣圍廢井,只為牡丹愁。

麗娘冢

麗娘冢即《牡丹亭》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的墳墓,墳前有梅樹數株。相傳麗娘是在梅樹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遺言死後要埋在梅樹下,“守得個梅根相見”。
傳說,陽春三月,百花爭艷,麗娘乘其父親下鄉“勸農”之機,與丫環春香到後花園中玩耍,領略春意。因而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紀及笄,不得早成佳配。便站在梅樹下發獃,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自此患“相思病”,茶飯不思,容顏憔悴。杜寶夫婦見女兒病體懨懨,消瘦不堪,便追問春香,才知遊園之事。但又認定是妖邪纏繞,請來道姑診祟捉鬼,然而卻無起色。到了中秋,麗娘自知不久於人世,遂含淚央告父母,死後將她埋葬到梅樹下。所以麗娘冢與梅樹梅景關係密切。
麗娘冢以極動人的浪漫傳奇色彩,享譽海內外。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說:“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口與死丁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種“至情說”反映在戲劇創作中,便使麗娘冢成為“天下第一回生墓”而受到世人的關注、驚奇和感嘆。

梅花觀

梅花觀在南安府衙后,為臨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故事發生后,梅花觀遂納入南安府衙後花園內,成為十景之一。許多重要的情節都發生在這裡。柳夢梅於嶺南進京趕考,在途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孤身赴試南安道,大雪紛飛寒冬到;梅花觀好作歸巢,幸喜春來到。”所以,梅花觀在《牡丹亭》故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后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陞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情有所鍾,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

玉池

玉池位於綠蔭亭東側,原名月浸池,池邊多柳樹,風景甚佳。傳說宋代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常在池邊讀書,後來作著名的《愛蓮說》讚揚蓮花的高尚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此南安郡守和理學崇拜者,出於對周夫子的敬仰,遂於池塘內植藕,並用玉石四周砌築,更池名為玉池。清乾隆間大余知縣餘光璧有詩為證。曰:
相傳碧蓮瑞,未見玉池開。
遺愛自濂溪,於今移種來。

玉池精舍

玉池精舍北、宋時南安府治內有雲章閣,貯藏經籍,后在府學東建有精舍,藏圖書。清咸豐時俱焚毀。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牡丹亭時,重建精舍於玉池側,額曰:“玉池精舍”。所謂精舍,相當於現代的圖書館。古代則為官員、儒學等學子查閱經籍的場所。原南安府衙玉池精舍有聯曰:
聽橫浦濤聲,悟到源頭活水;
觀遠山塔影,送來屋角斜陽。
此地也是文人雅士常去之地。本邑舉人劉人俊曾作詩曰:
泮渙優遊繞鏡廬,閑來無事且翻書。
兼容摶慮簾遮燕,時愛渾如水養魚。
小屋三楹便不陋,方塘半畝自成渠。
此中大化思周邊,寧羨濟人子產輿。

還魂記故事


《還魂記》故事的源淵於牡丹亭公園(南安府後花園)。它主要描寫兩位主人公的一段生死離合的忠貞愛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的鬥爭精神,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冷酷與虛偽,在當時社會現實來說,這樣的戲劇故事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戲劇中的兩位主人公,一位是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一位是柳夢梅,據說是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的後代。故事中的柳夢梅是一個窮苦書生,在南安東山碼頭上船到京城去參加科舉考試,上船時不小心落到江水中,被後花園中的僕人救了起來,因生病在後花園養病,幾天之後,柳夢梅病情好轉,遊覽花園時遇到一個妙齡少女,這少女便是女主人公杜麗娘——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兩人第一次相見便似曾相識,於是一見鍾情產生了愛情。
而在古代,婚姻大事是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並且講究“門當戶對”,而柳夢梅是一介貧窮書生,杜麗娘是堂堂太守之女,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家閨秀,兩個人顯然門不當戶不對的,所以遭到杜寶夫婦的斷然反對。為了不讓他們暗中約會,杜寶夫婦還把自己女兒杜麗娘關在閨房中不準出來。就這樣,杜麗娘與柳夢梅分離之後,她整天茶不思、飯不香的,悶悶不樂,最後鬱悶成疾而死。杜麗娘死後,杜寶夫婦很痛苦,為表思念,把女兒葬在後花園的一棵梅樹下。幾年之後,柳夢梅又一次進京趕考,經過南安府,當他得知心戀之人杜麗娘為自己而死之後,十分悲痛,來到後花園墳墓前痛哭一場,就昏睡在杜麗娘的靈位旁。那天晚上,柳夢梅做了一個夢,夢中杜麗娘指點他把墳墓打開,突然天昏地暗,一道閃光降落在杜麗娘屍體上,使得杜麗娘還魂復活,這樣杜、柳重新相見,最後依禮成親。這就是由杜麗娘與柳夢梅之間構築的一段由生至死,死而復生的驚天戀情的《牡丹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