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紅土鄉的結果 展開

紅土鄉

湖北恩施市下轄鄉

紅土徠鄉為一地名,在我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市奉節縣以及四川省阿壩州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恩施市轄鄉。面積228.72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5154人(2017年)。轄2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紅土社區一組。

歷史沿革


乾隆末年(1795年),陳、皮二姓在九龍坡下坪中修建街道,定名為“回水溪”。嘉慶十年(1805)年改名為“紅豆溪”,民國時期更名為紅土溪。民國時期屬恩施縣第二區。
1950年將紅土從新塘劃出,設立紅土區。1952年8月改為第六區。1953年將石窯從第五區(濟安)划入第六區。1957年1月改為紅土區,1958年11月改為紅土公社。1961年5月改為紅土區。1975年改為紅土公社、石灰窯公社。1984年改為紅土區、石灰窯區。1996年撤區並鄉。
1996年,石灰窯鄉面積109.3平方千米,人口1.5萬,土家族人口佔31.2%,轄18個行政村;
紅土鄉面積122.9平方千米,人口3.1萬,土家族佔67.1%,轄34個行政村和紅土溪居委會。
2001年,撤銷石灰窯鄉,併入紅土鄉。
2004年,鄉政府駐紅土溪,人口44551人,面積227平方千米,轄紅土、石窯2個居委會和天落水、烏鴉壩、稻池、平錦、老村、紅土溪、大岩、大河溝、龍角壩、漆樹坪、石窯1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紅土鄉
紅土鄉
紅土鄉位於恩施東南部,老村金龍壩與建始縣景陽和官店交界,東與鶴峰縣中營、南與宣恩縣椿木營相連,西與新塘鄉毗鄰,北與沙地鄉一江相依,是“三縣一市”邊界鄉鎮的物資交流中心。
全鄉東南高、西北低,最高處石灰窯村殷家坪海拔1902米,最低處稻池村綿羊口海拔262米,平均海拔1450米,低山、二高山、高山面積各佔三分之一,總面積230.88平方公里,總人口4.75萬人,是中國窯歸之鄉,是中國富硒魔芋第一鄉,是“東方情人節”女兒會的故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土是湘鄂西紅色根據地之一。1930年1月8日,賀龍的姐姐賀香姑,紅四軍第一路軍師長王炳南率紅軍戰士行軍190華里,於9日凌晨進攻紅土溪,一舉殲滅紅土團防武裝100餘人,擊斃團總趙金軒,繳槍近百支,隨即成立中華蘇維埃紅土區政府。.

自然資源


煙葉

全鄉現已建成千畝以上的煙葉專業村8個,面積常年穩定在16000畝以上,煙葉已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是恩施州、市重要煙葉生產基地。

魔芋

紅土鄉冬季嚴寒,夏天酷署,霧多少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因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反差大,形成了“才見桃花又觀雪”的氣候差異,因此,適宜各種經濟作物生長,全鄉60%的耕地適宜魔芋種植。
近年來,全鄉魔芋已成為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重要支柱產業。全鄉有千畝以上的專業村8個,常年魔芋面積穩定在20000畝以上,是中國富硒魔芋第一鄉。

蔬菜

全鄉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其中高山反季節蔬菜1.5萬畝,年產量6萬噸,全鄉擁有凍庫9個。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產業。

藥材

紅土鄉
紅土鄉
石葯當歸,即中藥材中的當歸。屬傘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主產於恩施市石灰窯而得名。窯歸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和藥用功能收入我國《中華醫藥大典》,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窯歸以其特殊優良品質而名揚國內外。窯歸皮色橙黃,肉質乳白,橫切面有菊花紋心,柔軟芳香,
產品遠涉重洋,銷往東南亞各國,頗有盛名。窯歸喜冷涼濕潤氣候,生長在海拔1400——2000米寒冷的高山緩坡地帶,尤以腐植質深厚、夾砂質土壤的陽坡生長較好,窯歸不宜施用化肥,務必實行輪作,可於當春種子直播或隔年育苗移栽,生長周期8個月——15個月,
植株超過15個月便會抽苔結籽。窯歸以根入葯,性味甘、辛、溫,且有補血活血,調經潤腸等功能,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血虛或血瘀經閉,痛經、崩漏、跌打損傷、產後腹痛、血虛腸燥、便秘等。經檢測,窯歸含硒及16種氨基酸,2001年中國農業國際博覽會上,窯歸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
竹節人蔘,別名白三七,竹節三七。多年生草本,高約55厘米,根莖橫卧,呈竹鞭狀或串珠狀,肉質肥厚,白色,節間短,莖直立,圓柱形;掌狀複葉;傘形花序單一、頂生;核果漿果狀,球形,多生於山坡,溝邊或林下,宜在9—10月挖取根莖,除去鬚根,洗凈泥土,曬乾或炕干。竹節人蔘性溫,味甘苦,能止咳、化痰、活血、治咳嗽多痰、勞傷吐血、跌打損傷癰腫、外傷出血等。
天麻,別名明尺麻、赤箭。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體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莖直立,圓柱形,黃赤色;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天麻生於林下陰濕、腐植質較厚的地方,性平,味甘,能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小兒驚潤動風等。
厚朴,落葉喬木,樹皮淡褐色。葉互生,革質,狹倒卵形,長15—30cm,寬8—17cm,頂端有凹缺或成2鈍圓淺裂片,基部楔形,側脈15—25對,下麵灰綠色,幼時有毛;葉柄有白色毛。花白色,芳香;花被片9—12;雄蕊和心皮多數。聚合果圓柱狀卵形,長11—16cm;蓇葖果木質,有短尖頭。花期4—5月,果期9—10月。氣香,味麻辛辣、微苦。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雞爪黃連,為多年生草本,喜冷涼、濕潤、蔭蔽的環境和有機質含量高的微酸性土壤。野生於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密林中。種子繁殖,生長6年以上收穫。黃連栽培過去多採用毀林搭棚遮蔭,範圍小,產量少,供不應求。現採用套種和林間栽連等先進技術,
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降低了成本,促進了生產的迅速發展,基本上保證了藥用需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乾鮮果

全鄉乾鮮果總積3000畝,主要分佈在平錦、稻池、老村、天落水村。

茶葉

現有茶葉面積5000畝,主要分佈地天落水村、烏鴉壩村。

愛巴仁富硒核桃露

愛巴仁富硒核桃露生長在被譽為“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的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紅土鄉龍角壩村,該地以農業、農副產品及藥材加工業、旅遊業為主要經濟產業,天然無污染的環境,被尊為最適宜動植物生存生活的沃土之一。

動物資源

紅土屬恩施西南山區,山高谷深,氣候比較溫暖,生物得以保存繁衍,其主要物資有:
珍稀野生動物:有林麝,紅腹錦雞,紅腹角雉,鼯鼠,青麝,果子狸、雲豹、猴、大鸚鵡和其它動物野豬,野山羊,黃鼠狼,豪豬,刺蝟,松鼠,家鼠等。
家畜家禽動物:有豬,黃牛,水牛,羊,馬,騾,驢,雞,鴨,兔,鵝等。
鳥類:有喜鵲,麻雀,野雞,錦雞,雉雞,山雀,杜鵑,斑雞,烏鴉,八哥,布穀鳥,秧雞,啄木鳥,蒼鷹,畫眉,鴿子,白鶴,灰鷺,白鷺等。
爬行類:有蚯蚓,蜈蚣,蛇類,壁虎,螞蟻,蝴蝶,野蜂,蚊類,昆蟲類。
魚類:有草魚,花鰱,白鰱,鯉魚,鯽魚,白甲魚,鱸鯉,泥鰍,黃鱔等。
兩棲類動物:有棘胸蛙(螃螃),螃蟹,青蛙,蟾蜍,大鮑,鱉(團魚)等。

行政區劃


2001年,撤銷石灰窯鄉,併入紅土鄉。轄紅土、石窯2個居委會和49個行政村。
行政村天落水郭家壩鐵場壩董家河趙家烏鴉壩陶家嶺石板場金塘水稻池桑園前塘后塘壩杉樹淌望月淌峁子山下米坨老村趙家灣核桃坪八斗田茅田帥家埡老灣沖筍子淌
白果坪紅土溪龍洞灣把持陰坡三岔溪湖坪魚塘坪長樹灣馬富壩趙家坪大河溝棧房埡龍角壩蓼葉埡彭家埡秋木山漆樹坪黃家坪羅家坪龍潭高嶺劉家坪長岩屋

文化


中國東方情人節——“女兒會”
出恩施城,向東南行一百餘公里,有一座四面環抱、一條清亮亮的小河依山而流,古稱施鶴要,隨諧音今叫石灰窯。它與建始官店、鶴峰中營、恩施雙河、宣恩椿木營毗鄰,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二日,是這裡土家人的傳統節日“女兒會”,這天,許多的青年男女便走出幽徑小道前來赴會,尋找夢中的情人。
石窯“女兒會”源遠流長,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兒地遠山深,男女之間是沒有拘束的,他們在勞動中唱歌跳舞,傾吐愛情、私訂終身,盡情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田園牧歌生活。後來,有十姓人從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餘米的石灰窯,這十姓人是張、薛、李、滕、楊、田、覃、曹、黃、王,他們分割居地,挽草為界,搭棚建屋,立戶創業,號稱“十個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為“鄉士”(有學問、能號令一鄉之眾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窯薛姓已絕),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嚴守閨門,平時不許外游。兒女由父母包辦訂婚,無見面之機,只等適齡,拜堂後方能相見,此時,“十個棚”的兒女結姻,多由父母包辦,女發男納八字庚貼。
有一年,薛鄉士到山外遠遊,於七月十一日回到家裡,全棚為鄉士大辦筵席,慶賀他雲遊歸來,薛鄉士很高
紅土鄉
紅土鄉
興,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沿途見聞,酒酣興盡之時,把他最鍾愛的幺女珍妹喚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節了,一早,你和姐姐們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觀賞秋景,只等這一天,平時不得離棚”,九姐妹喜從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見她們頭纏印花摺疊帕,身著紅綠花邊衣,腰圍黑色金線繡花巾,腳穿鑲花小鞋,手戴亮閃閃的玉鐲,打扮得花兒一樣。
出得門來,山寨的小夥子遠觀近望,不離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傳情,九姐妹均在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歸。爾後,每到七月十二這天,她們就梳妝打扮,穿著一新,偷偷溜出家門,與鄰里姊妹相邀上街,連續數年如故,積之成習,人們便稱農曆七月十二日為“女兒會”。那時候,女孩兒的命太苦,一年四季苦守在家,除了幹活就是守在家門口,來客不能露面,吃飯不能上桌,沒有半點自由,姑娘們時時盼望著那一年一度的“女兒會”,七月十二這一天,勞累了一年的女兒們戴上最漂亮的首飾,穿上層層不同顏色的鑲邊衣裳,里長外短,層層翻新成筍殼狀,這叫“節節高”,表示富有和美觀,並用花背簍背點土特產上街趕集,女兒雲集,爭奇鬥妍,吸引著眾多的年輕後生,後生們在集市上裝作一副閑散悠然的模樣,一雙眼睛卻滴溜溜地轉,相中了一位妹子便連忙走攏去打招呼:“哎,妹子,這梨子好多錢一個?”妹子抿嘴一笑,於是便講起價錢來。聰明的小夥子就說:“哎呀,好妹子,這梨子是金砣砣還是銀蛋蛋?”妹子毫不馬虎:“我說這位大哥哎,要的是價,還的是錢,一年梨樹長多高?一雙梨子結多少?我費的功夫你知道?這價碼還嫌高?”就這樣講著價,斗著智慧,探著深淺,要是價兒還不下來,說明妹子看你不上眼,小夥子趕快知趣走開,要是那價碼兒越來越低,小夥子的希望就越來越大,價兒降利一半時,小夥子得趕忙把梨全買下來,替妹子背上背簍,妹子自然會跟你走。
土家妹子以歌見美,以歌為媒。“歌兒唱得好,涼水點燃燈”、“一不是愛你人才好,二不是愛你家富豪,愛你會唱歌打鑼鼓”。
那時候,寨子周圍長著好多好多的樹,林子里還有許多潔凈美麗的石頭,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便來到密林深處,選個石凳凳雙雙坐下。不久,林子里便飄出一串串迷人的山歌。
高山頂上呃一丘田
郎半邊來姐半邊
郎的半邊種甘草
姐的半邊種黃瓜
牽根絲絲兒纏倒他
高山頂上呃一樹桑
桑樹腳下開染缸
你有青藍白布拿來染
我新缸可染舊衣裳
高山木葉細微微
看你阿哥會不會吹
若是吹得木葉叫
只有木葉不用媒
被山妹子甜潤的歌聲、纏綿的情思醉倒的小夥子,也情不自禁地亮開嗓門對唱起來:
女:唱個喲三,隨解喲三
什麼開花雙對雙?
竹葉兒青、柳葉兒青
竹青柳青
十呀姊妹鬧花燈
男:唱個喲三,倒解呀三
豌豆開花雙對雙
鴨子過河腿兒矮
你再唱呃我來跟你解
墜入愛河的青年男女總有對不完的歌,從《望郎歌》、《一根竹子巔搭巔》、《一對八哥朝南飛》到《十愛》、《十想》、《十二時》以歌為媒,私定終身,並互送訂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繡花針之類,女送男的或一雙青布鞋,或一雙繡花襪底,或一隻剌了繡的荷包。真是月上柳上頭,別時兩依依。
女兒會以歌結緣的青年男女分手之後,很難有機會見面,林子里的歌聲變成一種美好的回憶,變成吊腳樓邊一種永久的思念:
辰時姐繡花
想起奴冤家
不知落誰家
心中亂如麻
大膽的痴男怨女有時也擺脫家人的跟蹤,偷偷地幽會,以消難抑的思念之苦:
午時到姐家
姐兒在繡花
丟下花不綉
起身去篩茶
哥哥你來噠
丑時郎要去
扯著郎的衣
不做山中的無情鳥
不聽籠里的黃昏雞
天亮奴送你
很多痴情的土家妹子由於封建家長包辦了她們的婚姻,使她們在女兒會上釀成的愛情美酒變成了流不完的淚水:
六杯酒兒斟三雙
上瞞爹來下瞞娘
瞞住哥哥和嫂嫂
免得奴家守空房
三杯酒兒進花園
手攀花樹淚漣漣
花開花落年年有
哪有人老轉少年
十想我的命
命運不如人
堂前高掛一根繩
早死早脫生……
葉兒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又不知過了好多年,女兒會變了,變成了這裡土家人的文化盛會,嗩吶隊、花鑼鼓隊、擺手舞隊、板凳龍隊震得山響,還有老藝人演出的被窩戲、猴把戲,有幾十號人演出的儺戲,有扳手勁、抵下巴、舉重、踢毽球等傳統的體育比賽,女兒們再也不必擔心家人的跟蹤,踏歌而來,大大方方和小夥子們跳起了規模宏大的擺手舞,戲台上,看誰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女兒會這天,石窯街是一街的歌舞,一街的歡慶。
今天,石窯的“女兒會”已經是文化與物質的交流會了、背花背簍的、牽著馬兒騾兒,馱著山貨特產,嘻嘻哈哈、叮叮噹噹,源源不斷地湧上街來。豈止是本鄉本土的人,鶴峰的,宣恩的,建始的,乃至湖南的、江浙一帶的客商也都絡繹不絕地湧來,擺攤設點,就地張羅生意,街頭巷尾、街心路旁,貨挨貨,人擠人,熙熙攘攘、花花綠綠,一街的繁華與生機。戲台上,竹蓮舞蒼健有力,
擺手舞節奏明快,儺戲古色古香,採茶舞歌頌著時代的新風,山寨的變化,土家兒女的自由幸福和愛情,記者扛著錄像機,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捕捉著每一個精彩的瞬間,攝下這土家風情,攝下這古老山寨的現代文明和土家妹子的歡聲笑語。
“女兒會”如一首壯麗的史詩,訴說著昔日土家兒女痴痴怨怨的情愫,沉澱著歷史的腐朽,抒寫著時代的變遷。

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
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戲”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戲味不足,歌腔有餘。
耍耍
“耍耍”來自於民間,來自前人的社會實踐生活,它是少數民族群眾文明智慧的結晶,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耍耍”何時興起?這要從唐朝說起:“耍耍”有這麼一段說唱詞:
天上人間皆一樣,昔日有個小唐王。
他是仙根仙體,做了一朝帝王。
那年八月十五,龍體睡卧牙床。
戶宵夜遊天上,靈魂駕入仙鄉。
到了月宮之內,看到很多美娘。
人人身穿花衣,個個彈琴歌唱。
打得熱熱鬧鬧,敲得叮叮噹噹。
有的前面在唱,有的後面在幫。
唐王一見記心上,魂由夢裡還陽。
唐王醒轉細思量,天上神仙娛樂戲彩。
凡間也該照常,下令文臣武將。
宮內全部女娘,學習天上榜樣。
玩燈演戲,歌舞彈唱。
生旦凈丑,冗多名堂。
唐朝盛世,國泰民安。太宗李世民下令娛樂戲彩,跳舞唱歌,或雙人對舞,或多人同跳,從此宮內鼓內齊響,歌舞昇平,唱歌跳舞熱鬧非常……開始只在宮內熱鬧,後來唐王下令,官民同歡,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大鬧花燈,舞獅子、玩龍燈,跳“耍耍”,歡度元宵佳節,“耍耍”從此就一代一代傳流下來。
到清朝時,“耍耍”更為發展,由於當時清朝政府執行周朝禮規,“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據傳在清朝“改土歸流”前,鄂西地區有土司弟兄三人,自封為“土司官”,搞土皇帝霸權,執行什麼“試婚禮規”,凡是男女結婚時,必須通過“土司官”先試婚同宿三晚,方可結婚,否則,必招來殺身之禍,很多男女青年為反對當時不平等的舊制度,背井離鄉,跳著“耍耍”在各家門前乞討錢糧度日為生,從此,“耍耍”就在各地興起和流行。
一、“耍耍”分文、武耍耍,現分別介紹如下:
1.文“耍耍”動作
梳妝打扮雲手摘瓜掃地雲手蝴蝶戲水扭身傳情才鷹展翅單邊手花雙戀手花左右插花收場
2.武“耍耍”動作
梳妝打扮滾罈子手圈花席地傳信物(矮子步)靠身親嘴連架筋斗缽缽筋斗昂揚推銷筋路黃龍纏身收場
“耍耍”有兩種跳法,一種只跳不唱,用動作表達二人的情趣;另一種載歌載舞,邊跳邊唱,見什麼唱什麼,主要表達現實生活或恭維或賀喜或宣傳黨的政策,配合中心,為現實服務。
“耍耍”唱腔多種,其中分南北唱腔,古老的唱腔就有幾種,
1.洋人調:開財門
花燈走到貴府來大眾開懷敲鑼鼓打鬧台
先把主東財門開花燈進屋來給主東把年拜
財源滾滾來
春開財門春季興喜迎新春打“耍耍”玩花燈
從此主東喜盈門面貌一新搖錢樹聚寶盆
早晚落黃金
夏開財門夏季強老少同堂老年人把福享
老老少少樂安康長年吉祥年復年人興旺
幸福萬年長
秋開財門秋復秋年年豐收吃也有穿也有
全家老少樂無憂一切順頭老少和齊奮鬥
壯志展宏圖
冬開財門得一年年年平安做生意勤生產
耕讀為本排萬難奮勇直前講道德樹樣板
代代做高官。
2、後人繼往開(明七暗八;成語是:繼往開來)
莫學前朝陳世美,不仁不義,拋兒女,忘妻義
招為駙馬很得意,不認前妻,包丞相扶正義
斬了他首級
有的人愛罵妻子,手段紮實,這不是,那不是
動手就打充老子,真沒天日,把妻子,一逼死
自己後悔遲
為妻莫高高在上,要通商量,夫妻敬,講高尚
要為夫君臉爭光,為人要行,特別把道德講
夫妻情義長
至於夫妻人兩個,莫分你我,內外事,要合作
切記不要各搞各,妻賢夫少禍,同生產,同生活
團結幸福多
夫妻合好敬父母,孝字當前,到後來,養兒女
一代一代傳下去,幾代人享福,公愛孫,子孝父
雙聚一滿屋
特別媳婦要會當,處處在行,內外事,要聽講
父母面前通商量,切莫傲抗,給自己,樹榜樣
以後要當娘
當媽媽的要謙和,莫當怪婆,找岔子,光揀錯
逼使媳婦受折磨,一家人不和,扇陰風,點鬼火
自己造罪惡
當公公的要會當,樹立榜樣,兒和媳,都一樣
莫講媳婦枉事場,別人指背脊,特別把,道德講
莫進媳婦房
前面所說勸事文,學習古人,講道德,重感情
人老禮信講忠貞,如何作人,要樹立,高貴品
萬代留美名
3.人調:毛主席的好主張
全國人民得解放,鬥志昂揚,英明的,共產黨
毛主席的好主張,人民把家當,撥烏雲,見太陽,
人民喜洋洋。
自古國正天興順,五穀豐登,毛主席、總司令,
周恩來總理扭乾坤,政策英明,抗日本,打蔣匪,
天下得太平。
國正官清人讚揚,國富民強,眾黎民,把福享,
老老少少樂安康,奮發圖強,新世界,新氣象,
幸福萬年長。
翻身不忘毛主席,有穿有吃,搞建設,齊努力,
團結一致步調上,齊心協力,建設好,社會主義,
革命志不移。
一心向著共產黨,意志堅強,工農兵,一起上,
工業農業是主綱,綱舉目張,齊奮鬥,打勝仗。
建設好城鄉。
二、“耍耍”短板
這種唱腔非常簡單,只要把調子唱來,唱的內容可自編自演,看什麼,唱什麼,但要嚴格要求韻律,按上下韻進行演唱,如:
我們花燈來得喲快喲依
來給喲主東把呀年羅拜喲依
每一板七個字唱:如
走進貴府目觀望,
主東坐個好屋場。
前有二龍把寶搶,
後有雙鳥在朝陽。
貴府家發人興旺,
代代兒孫狀元郎。
這種唱腔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編自演,對主人家進行恭賀。
“耍耍”短板調:“五七五”十愛:
一愛姐的頭啊喲爺,象牙梳子拿手上喲
梳得光溜溜爺,喲喲,梳得光溜溜喲爺
二愛姐的眉,眉毛彎彎一般齊,好似筍畫的。
三愛姐的環,金絲打的銀絲纏,吊在肩膀邊。
四愛姐的臉,胭脂水粉打上面,好似女貂蟬。
五愛姐的手,十指尖尖白如藕,戒子戴得有。
六愛姐的衣,紅的裡面套綠的的,四角般般齊。
七愛姐的裙,黃裙帶子二面分,四角扎得勻。
八愛姐的褲,不長不短三尺五,打齊羅絲骨。
九愛姐的腳,不長不短一雙腳,神仙脫的殼。
十愛姐的身,好似前朝觀世音,愛壞小後生。
“耍耍”流水調:七字句,如:
我呀們羅曾啊把呀貴呀貴府您羅啊依爺
特呀給主呀東羅,拜呀拜新春,呀依喲依
拜呀拜新春啦,嘿嘿嗨喲。
這種唱法也可以是見什麼唱什麼,唱時現場發揮,內容由自己定,不受局限。

薅草鑼鼓

吟唱勞動習俗的:
紅土鄉
紅土鄉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里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劉禹錫詞)這首詞描寫了土家族地區山高坡陡,男女勞作,刀耕火種的情景,正因為這種生存環境,換工,就成了土家族地區的傳統習俗。“四五月耘草,數家共趨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畢,復趨一家,一人擊鼓,以作氣力;一人鳴鉦,以節勞逸,隨耘而歌,自叶音節……”相邀結群,形成合力,薅草鑼鼓則是結群而耘的紐帶,激勵熱情、鼓舞勞作士氣的號角。
農人隨口唱山歌,北陌南阡應鼓鑼。
莫認田家多樂事,可憐一鋤汗一窩。
薅歌六月滿山崗,鑼鼓聲中抑復揚。
莫道山中無禮數,男男女女各分行。
栽秧薅草鳴鼓鑼,男男女女滿山坡。
背上兒放蔭涼地,男叫歌來女接歌。
土家族收穫的季節是最快樂的時刻,人們燈前月下撕苞穀殼葉,打謎、講古、說笑話,自娛自樂,如李煥春的一首詞:
南瓜赤豆細烹庖,賺得鄉鄰剝夜苞,
一個啞謎猜不透,燈前月下共相嘲。
吟唱歲時節氣風俗的:土家族地區的群眾非常重視歲時節氣,有節必有俗,許多竹枝詞描繪了種種樸質淳厚的習俗。
元旦開門化紙錢,紅燈綠酒出朝天。
還家竟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請拜年。
身披婦女嫁衣裳,塗粉抹紅入戲場。
一夜元宵花鼓鬧,楊花柳曲四川腔。
前首描繪正月初一開門祭祀的情景和家人年節之時的親熱,后首記正月燈節市村打花鼓、演楊花戲、婦女也能與男子同等演戲看燈的鄉俗。
還有描寫清明節和重陽節的:
縞袂丹裙翠色衣,山城士女插青歸,
偶然摘朵山花戴,惹得群蜂繞鬢飛。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少女穿紅著綠掃墓歸來,一路上採摘了鮮艷的山花插於發內,彩蝶群蜂追著清香艷色,繞著少女飛舞,更添春色美景,好一幅動人少女游春圖。
輕陰微雨好重陽,缸面家家有酒嘗。
愛他採茶歌句好,重陽作酒菊花香。
這首詞刻劃出重陽節里,人們團聚、歡樂祥和的節日喜慶心情。
吟唱愛情生活的:土家人的愛情生活相對自由,充滿著逗情戀趣。但山大人稀,或男人經常遠行謀生,或情郎經年一見,用詞把相思別離的生活描繪得風情別緻:
數聲啼鳥喚哥哥,密樹叢叢裊女蘿。
郎在對門儂不見,相思只隔一條河。
這首詞實際是一首情歌,山寨女兒聞聽鳥叫“哥哥”聲,觸景生情想起情哥哥,引起了連綿情思,又如:
夫婦情深別愈濃,競雲一歲一相逢。
良宵雖好新秋短,只恐天明語未終。
這首詞由夫妻久別重逢聯想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更加情深意濃,愛語綿綿,又如:
郎去湘江經幾秋,西風北雁又南洲。
含顰日月江頭望,不見朗舟見客船。
這首詞是女子望郎歸的情歌,情郎離鄉遠去異地他鄉,幾度北雁南飛,春去秋來,痴情女子含怨日夜江頭盼郎不歸,動人心弦。
吟唱衣食住行風俗的:土家族居處深山茂林,衣食住行有著別緻的風習,尤以吟飲酒吃茶的詞最顯風味,如咂酒、油茶的詞獨具風習:
依山面水一家家,風土人情大不差。
惟有客來沿舊習,常飲咂酒與油茶。
又如竹竿咂酒勝過壺斟杯飲,大塊大碗豬肉和搬壇勸客顯出土家人的豪爽:
蠻酒釀成撲鼻香,竹竿一枝勝壺觴。
過橋豬肉蓮花碗,大婦開壇勸客嘗。
又如過趕年習俗,住吊腳樓的風味,興盛之景的:
油茶咂酒趕年奇,吊腳樓高望眼迷。
崖疆喜見興隆象,借問三唐屬哪期?
以上描繪的勞動生活、婚嫁、喪葬、歲時節氣、相思別離、衣食住行之類,描繪山川風光,表現揚善抑惡,刻劃生活艱辛,揭露惡者罪孽的篇章,可謂世態百象,應有盡有,恰如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土家風俗圖畫。

蓮香

“蓮香”是一種介於說唱、舞蹈之間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其稱謂有“蓮香”、“蓮湘”、“連響”等多說,從發展起源來說,稱“蓮香”較為準確,從表演形式來講,稱“連響”,則因道具發出的優美響聲而得名,確更有一番道理。
“蓮香”所使用的道具分長、短多種,常用的為2尺5寸長,最長的為3尺,無論長短均為直徑15公分的竹竿製作而萬,竹上鑿有12眼,眼內嵌24枚古代銅錢,十二眼為“蓮香”標示兄妹尋父12載,24錢意為兄妹十二年間形影不離,表演者手執“蓮香”輕輕一動,就會發出有節奏的連貫響聲。
土家人愛打“蓮香”,尤以春節期間更為普遍,到那時,土家山寨、村村可聞“蓮香”舞,表演者一男一女,打扮成兄妹模樣,手執“蓮香”,登門到戶,以主東堂屋為表演區進行表演,所唱之詞多為恭賀東家新春快樂,祝福東家榮華富貴等。
上個世紀中期,“蓮香”兄妹進屋表演,主東大多專點表演者演唱“蓮香”出身的唱段,用於教育後人,主東還認為只有能演唱“蓮香”出身的班子才是正宗“蓮香”高手,上世紀下期,“蓮香”演唱內容逐漸豐富,大多為現場即興創作,表演者自稱“見子打子”。
“蓮香”的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分為高樁、矮樁、滾龍蓮香、肉連等,高樁“蓮香”多站立表演,矮樁蓮香表演者在表演時必須半蹲表演,“滾龍蓮香”為男女二人在一條高板凳上表演,表演者以一條高板凳為表演區,二人穿梭於板凳上,表演自如,猶如一條板凳忽起忽落,故名“滾龍蓮香”,這大概是民間藝人,功到藝熟境地,為展示其高超技藝而設計的一種表演形式。上述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均帶道具—“連響”,另一種表演形式,根本不用道具,渾身上下只穿短褲,偶爾也有在頭上繫上紅綢,胸前佩戴紅帶的裝扮,表演者用手拍打身上各個部位,發出如同“連響”一樣的優美動聽的響聲,故稱“肉連響”,無論是使用道具和不使用道具均以擊肩、臂、腰、頭、腿、腳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其主要表演動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步、顫步繞頭轉身等。表演隊伍分雙打、三響、七響、十響等。
有關“蓮香”這一表演形式的來歷,在《蓮香的出身》這一民間口傳長篇唱詞中可以尋找一些記載,相傳,唐朝時有個秀才叫張春芳,其母相貌美如天仙,朝中一武將路過強娶為小妾,其母入宮后怕窮酸的身世敗露,令人殺害親子張春芳,春芳所生一兒一女,不足十歲,與父失散后,也遭其祖母派人追殺,但殺手憐其兄妹可憐,則殺雞血塗刀回朝稟報銷差。哥哥金蓮、妹妹玉香,四處流浪,乞討為生,尋找其父,一夜兄妹夢一仙人指路,教其表演“蓮香”歌舞,說只有這樣才能招引看客,尋其父下落,兄妹醒來,依夢而行,從此不再缺吃喝。

土家年俗

年俗,是每個民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作為土家族聚居地的恩施地區,自清雍正“改土歸流”以來,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其風俗文化與漢俗交匯,形成一種奇異而特殊的年俗文化。

殺年豬制臘肉

殺年豬是土家人一年中值得喜慶的事,殺了豬不僅可以過個好年,也是平時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土家人殺年豬,先要看日子,然後請屠夫,屠夫將豬殺死後,要在豬鼻子上劃一刀再刨洗,意卻我破了你的豬相,投生再不會變成豬遭殺戮了,實際上這一刀是屠夫對自己殺生太多這一“罪過”的心理安慰。
豬刨洗乾淨后,屠夫將其分割成塊,若家裡有成了親或定了親的兒子的,要“打肘子”,一般用後腿,兒子多的人家前後腿都用,家景好的人家打條肘,即帶脊背打下了,分量重一些,家景差的打圓肘,不帶脊背,分量自然會輕一些,這些肘子是為兒子給丈人拜年準備的禮物,有肘子吃,是土家族有女兒人家的一大驕傲,說誰家吃了肘子,便知道誰家的女兒放了人家。
殺了豬,主家要招待屠夫和親朋好友一餐,一般不用豬的正身肉,只有不好收拾的“項圈肉”(豬脖子)和打肘子后的邊角肉,呼這一餐有個不太好聽的名稱,叫吃“刨湯”。屠夫和親朋好走後,主家開始腌制臘肉,腌前要打紅鍋,即將鐵鍋燒紅。將豬肉有皮的一面在紅鍋上烙,這樣一是整乾淨肉皮中的毛腳子,二是肉炕臘后再食用時,用熱水一泡一刮就乾淨了,煮起來也容易熟,對肉的腌制也很有講究,將生鹽炒熟,抖上花椒粉,在盆或缸中放一層肉,抹一層花椒粉鹽,腌制七天左右,再起缸掛在灶前或火塘上熏炕。

打粑粑拍醪糟

到了臘月末,土家族人忙著打粑粑,拍醪糟,準備過年,粑粑有三種,一曰糍粑,二曰印子殼,三曰凍粑。糍粑是將糯米蒸熟,或用碓舂,或用杵、槌砸打,或用削尖的竹條把子戳揉,把糯米飯整成泥狀,現分捏成團、擠壓成餅或在專用木模中壓製成型,便是糍粑了,大小由主家定,大的有兩三斤一對的,小的只有一二兩一個,大的主要用於走人家送禮,配上糖食糕點,顯得又好看又實在,高山不出稻穀,糯米金貴,要摻一些糯包穀米,這樣做出來的糍粑,
黃金亮色的,烤來吃比純糯米的還香甜,印子殼兒是將糯米和粘米兩摻,有的也用高梁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漿,盛入包袱中懸吊一晚,大部分水分吊失,稱之為吊漿,將吊漿分捏成團,在印模中擠壓成型,蒸熟即成,因此印子殼兒又被叫做吊漿粑粑,做成的湯圓則稱之吊漿湯圓,凍粑是恩施土家族人特有的節令食品,選擇寒冷的天氣,將大米磨成漿,將一半炒熟的米漿和另一半生漿抖和后發酵,然後在冰天雪地里凍幾天,再分捏成團蒸熟,吃起來綿軟可口,有的人家將綠豆或紅豆煮爛成泥,放進糖、鹽、香料做成的甜、咸豆餡,包進米漿中,放在猴栗樹葉上蒸成粑粑,吃起來別有一種風味。
臘、正月,走進土家族人家,都有用清水浸泡的一盆或一缸糍粑和印子殼兒,只要勤換水,可以吃過六月不壞,吃起來還特別爽口,故有“臘月做粑六月吃”之論,這也就成了土家人一條飲食經驗。
拍醪糟,就是釀製的米酒。這不僅是土家人過年必備的美食,還是預卜來年運氣的習俗,臘月下旬,家家主婦都要備置上等糯米,不出米的地方用糯包穀米代替,將糯米或包穀米蒸熟,倒入簸箕中攤開,灑上涼水攪散,再抖入甜酒麴,趁微熱時裝盆,這樣醪糟生坯就做成了,在生坯中間扒入一個小炕,坑周圍插上幾支筷子做支撐,然後包上乾淨的棉織物,叫做“出窩”。剛出窩的醪糟如果甜水盈盈,叫做浮子水多,特別是成團的醪糟在盆中可以轉動,味道又特別香甜,便預示來年天緣好,地豐收,家運旺,全家人都高興,如果醪糟變成了紅色,叫做“天映”,主有財運,更是歡喜。
過年前後,你走進土家族人家,招待你的有油炸糍粑、粑粑炒肉、如果還有一碗醪糟炒肉,便是把你當成貴客款待了,因為醪糟炒肉,一般是土家婦女生小孩做“月母子”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

趕毛狗

農曆正月十五夜,土家人張燈結綵,玩花燈採蓮船,舞龍燈獅子燈蚌殼燈,跳擺手舞通宵達旦“鬧元宵”,與漢俗同。除此之外,取杉樹枝,於宅外搭棚燒之,兒童大聲呼逐,“趕毛狗,趕毛狗,一趕趕到張家大嫂灶門口,大嫂打個屁,毛狗子不成器”,謂“趕毛狗”或“趕毛九”,為土家獨特風俗。
說起正月十五搭毛狗棚趕毛狗,倒是有個來歷的。相傳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多喝了幾杯酒,在南天門口看下界,嫌山旮旯里的吊腳樓、茅草棚子丑得很,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腳樓、茅草棚子都燒噠。火神剛到凡間,跟著來了屋脊神和擋門神。這屋脊神和擋門神曉得凡人修屋造宇不容易,勸火神積點德。火神也曉得玉皇是喝多了酒的,就想打個馬虎眼,叫天兵天將用柴草在山裡搭起好多棚子,點火燒燃。只見煙霧騰騰,火勢熊熊,凡間只看見煙和火什麼的都辨不清楚了。玉皇在天上一看,以為真的燒盡了人間房屋。後來,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燒,專門糊弄玉皇大帝。這茅草棚子好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於是就叫搭毛狗棚了。

社會


基礎設施

紅土鄉[湖北恩施市轄鄉]
紅土鄉[湖北恩施市轄鄉]
徠紅土集鎮位於恩施市城東110公里,坐落在山谷平壩之中,四面群山環抱,溪澗縱橫,林壑優美,東面有貴人(山)神似,南面有玉女(峰)乘舟,西面有飛龍入潭,東北面有九龍(坡)嬉水,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紅土集鎮地處恩施市東南邊陲,歷來就是恩施、建始、宣恩、鶴峰三縣一市邊界人民嚮往的集貿鬧市,集鎮面積約51.39公頃,老街有兩條平行街道,
呈南北走向長約150米,寬約5—8米,街面房屋毗鄰相接,老式木房與新建鋼筋混凝結構的樓房錯落間雜;新街沿恩紅公路南北走向而建長約2000千米,寬約10米,農曆逢單趕集,人潮湧動,熱鬧非凡。